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1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8-11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9-11页 |
2 我国土地流转所面临的独特机遇 | 第11-15页 |
2.1 我国土地流转现状 | 第11-12页 |
2.1.1 我国农村耕地现状 | 第11-12页 |
2.1.2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 第12页 |
2.2 城镇化发展带来新机遇 | 第12-13页 |
2.3 新机遇下的土地信托化的优势 | 第13-15页 |
3“中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合信托计划1301期”案例分析 | 第15-26页 |
3.1 基本制度设计 | 第15-17页 |
3.1.1 土地流转基本政策 | 第15-16页 |
3.1.2 客户需求 | 第16-17页 |
3.2 产品设计 | 第17-22页 |
3.2.1 项目投资分析 | 第17-18页 |
3.2.2 委托财产现状 | 第18页 |
3.2.3 信托计划各参与方权利与义务 | 第18-19页 |
3.2.4 信托财产运用 | 第19-20页 |
3.2.5 退出方案 | 第20页 |
3.2.6 利益分配方案 | 第20-22页 |
3.3 交易结构设计 | 第22-24页 |
3.3.1 设立阶段交易结构 | 第22页 |
3.3.2 运作及退出阶段交易结构 | 第22-24页 |
3.4 风险控制 | 第24-26页 |
3.4.1 中信信托引入服务商负责招商招租工作 | 第24页 |
3.4.2 双重增信保障措施 | 第24-25页 |
3.4.3 延长项目的产业链 | 第25页 |
3.4.4 预留置换土地 | 第25页 |
3.4.5 农业保险为保障 | 第25-26页 |
4“北京信托-土地信托之无锡桃园镇项目”案例分析 | 第26-29页 |
4.1 模式分析 | 第26页 |
4.2 土地经营权股权化 | 第26-27页 |
4.3 种植合作社锁定土地用途 | 第27页 |
4.4 产品收益和分配 | 第27-28页 |
4.5 风险控制 | 第28-29页 |
5 两模式对比分析 | 第29-31页 |
5.1 信托计划交易结构不同 | 第29页 |
5.2 经营收益来源不同 | 第29页 |
5.3 风险的控制形式不同 | 第29-30页 |
5.4 收益的分配形式不同 | 第30-31页 |
6 土地流转信托存在的问题 | 第31-36页 |
6.1 法律未明确土地受让方主体资格 | 第31-32页 |
6.2 信托制度设计上缺少指定受益人环节 | 第32-33页 |
6.3 土地信托公司权力过大、缺乏监管 | 第33页 |
6.4 政府作为中介机构,留下行政介入的隐患 | 第33页 |
6.5 土地确权工作难以展开 | 第33页 |
6.6 产业固有风险 | 第33-34页 |
6.7 主动管理能力不足 | 第34页 |
6.8 对信托公司的土地管理能力提出高要求 | 第34-35页 |
6.9 受益权流动性不足 | 第35-36页 |
7 相关政策建议 | 第36-41页 |
7.1 构建土地信托银行 | 第36-37页 |
7.2 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租赁权为信托财产 | 第37-38页 |
7.3 保障“指定受益人”权利 | 第38页 |
7.4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 | 第38-39页 |
7.5 推进土地信托流转市场化发展 | 第39页 |
7.6 尝试“土地+金融+互联网模式” | 第39页 |
7.7 结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