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2页 |
1.1 白背飞虱 | 第11-12页 |
1.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 第12-20页 |
1.2.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病原特性 | 第12-13页 |
1.2.2 白背飞虱的传毒特性 | 第13-15页 |
1.2.3 SRBSDV在白背飞虱和水稻内的传播机制 | 第15-16页 |
1.2.4 SRBSDV检测方法 | 第16-19页 |
1.2.5 影响白背飞虱传播SRBSDV的因子 | 第19-20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温度、水稻生育期和白背飞虱若虫龄期对介体获毒SRBSDV的影响 | 第22-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1 供试稻苗 | 第23页 |
2.1.2 供试虫源 | 第23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2.1 实验设计 | 第24-25页 |
2.2.2 SRBSDV检测方法 | 第25-26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26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2.5 讨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温度、水稻生育期和白背飞虱成虫状态对介体接毒SRBSDV的影响 | 第30-3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3.1.1 供试稻苗 | 第31页 |
3.1.2 供试虫源 | 第31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3.1.4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3.2.1 实验设计 | 第31-32页 |
3.2.2 SRBSDV检测方法 | 第32页 |
3.3 数据分析 | 第32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3.5 讨论 | 第33-36页 |
第四章 白背飞虱传播低温保存带毒稻苗内SRBSDV的能力 | 第36-42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4.1.1 供试稻苗 | 第36页 |
4.1.2 供试虫源 | 第36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4.1.4 主要仪器 | 第36-3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4.2.1 实验设计 | 第37页 |
4.2.2 SRBSDV检测方法 | 第37-39页 |
4.3 数据分析 | 第3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39-42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