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设施园艺(保护地栽培)论文--果树设施园艺论文

设施葡萄延迟栽培叶片衰老生理及抗衰老技术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英文缩略表第18-1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9-30页
    1.1 叶片衰老的概念第19页
    1.2 叶片衰老的生理生化变化第19-24页
        1.2.1 形态指标第20页
        1.2.2 光合速率第20页
        1.2.3 叶绿素含量第20-21页
        1.2.4 细胞超微结构第21页
        1.2.5 蛋白质含量第21页
        1.2.6 丙二醛(MDA)含量第21-22页
        1.2.7 原生质膜透性的改变第22页
        1.2.8 活性氧及活性氧清除系统第22-24页
    1.3 影响叶片衰老的因子第24-27页
        1.3.1 植物激素第24-26页
        1.3.2 器官间的关系第26页
        1.3.3 矿质营养第26-27页
        1.3.4 外界环境第27页
    1.4 叶片衰老过程中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第27-29页
        1.4.1 衰老下调基因第28页
        1.4.2 衰老特异基因第28页
        1.4.3 衰老相关基因第28-29页
    1.5 植物叶片衰老的展望第29页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9-3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0-34页
    2.1 材料与处理第30-32页
        2.1.1 试验材料第30页
        2.1.2 试验设计第30-31页
        2.1.3 取样方法第31-32页
    2.2 测定方法第32-34页
        2.2.1 叶片外观形态特征观察第32页
        2.2.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32页
        2.2.3 净光合速率的测定第32页
        2.2.4 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的测定第32页
        2.2.5 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第32页
        2.2.6 抗氧化酶活性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第32页
        2.2.7 其他生理指标的测定第32-33页
        2.2.8 数据分析第33-34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4-85页
    3.1 不同处理对葡萄主梢叶片衰老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第34-72页
        3.1.1 不同处理对葡萄主梢叶片外观形态特征的影响第34-40页
        3.1.2 不同处理对葡萄主梢叶片质量及光合性能的影响第40-58页
        3.1.3 不同处理对葡萄主梢叶片活性氧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58-65页
        3.1.4 不同处理对葡萄主梢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第65-72页
    3.2 冬芽副梢叶片衰老生理机制的研究第72-85页
        3.2.1 主梢叶片与冬芽副梢叶片的外观形态特征第72-74页
        3.2.2 主梢叶片与冬芽副梢叶片质量及光合性能的研究第74-79页
        3.2.3 主梢叶片与冬芽副梢叶片活性氧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研究第79-82页
        3.2.4 主梢叶片与冬芽副梢叶片的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第82-85页
第四章 讨论第85-97页
    4.1 不同处理对葡萄主梢叶片衰老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第85-94页
        4.1.1 不同处理对葡萄主梢叶片外观形态的影响第85页
        4.1.2 不同处理对葡萄主梢叶片质量及光合性能的影响第85-88页
        4.1.3 不同处理对葡萄主梢叶片活性氧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88-90页
        4.1.4 不同处理对葡萄主梢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第90-93页
        4.1.5 主梢叶片衰老的生理机制第93-94页
    4.2 冬芽副梢叶片衰老生理机制的研究第94-96页
        4.2.1 主梢叶片与冬芽副梢叶片质量及光合性能的研究第94-95页
        4.2.2 主梢叶片与冬芽副梢叶片活性氧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研究第95页
        4.2.3 主梢叶片与冬芽副梢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研究第95-96页
        4.2.4 副梢叶片衰老的生理机制第96页
    4.3 两品种叶片衰老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差异第96-97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10页
附录第110-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作者简历第113页
学习经历第113页
发表论文情况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双接触式气液两相流流型识别研究
下一篇:温度、水稻生育期和白背飞虱虫态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传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