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农用化学物质、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活性炭和生物炭对自由溶解态氟虫腈和乙虫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2-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6页
    1.1 自由溶解态浓度的定义和研究意义第13-15页
    1.2 自由溶解态浓度的测定方法第15-19页
        1.2.1 半透膜采样装置(SPMD)第15-16页
        1.2.2 低密度聚乙烯薄膜(LDPE)技术第16-17页
        1.2.3 微耗损固相微萃取(nd-SPME)第17-18页
        1.2.4 聚甲醛树脂(POM)技术第18-19页
    1.3 活性炭和生物炭第19-22页
        1.3.1 活性炭和生物炭的特性第20页
        1.3.2 应用活性炭和生物炭的环境意义第20页
        1.3.3 活性炭和生物炭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第20-22页
    1.4 氟虫腈和乙虫腈第22-24页
        1.4.1 氟虫腈和乙虫腈的理化性质第22-23页
        1.4.2 氟虫腈和乙虫腈污染现状第23-24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第24-26页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1.5.2 研究内容第25-26页
第二章 微耗损固相微萃取和聚甲醛树脂被动采样方法的建立第26-35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6-30页
        2.1.1 试剂与材料第26-27页
        2.1.2 仪器与设备第27页
        2.1.3 UHPLC-MS/MS条件第27-28页
        2.1.4 吸附动力学平衡第28页
        2.1.5 吸附等温线第28-29页
        2.1.6 数据处理第29-30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0-34页
        2.2.1 不同涂层萃取材料的选择第30-31页
        2.2.2 氟虫腈和乙虫腈在PA纤维和POM中的吸附动力学研究第31-33页
        2.2.3 氟虫腈和乙虫腈在PA纤维和POM中的吸附等温线第33-34页
    2.3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活性炭对水体中自由溶解态的氟虫腈和乙虫腈的影响第35-4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5-37页
        3.1.1 试剂与材料第35-36页
        3.1.2 仪器与设备第36页
        3.1.3 腐植酸钠盐和活性炭溶液的制备第36页
        3.1.4 活性炭和腐植酸对自由溶解态的氟虫腈和乙虫腈的影响第36-37页
        3.1.5 UHPLC-MS/MS条件第37页
        3.1.6 数据处理第37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7-42页
        3.2.1 活性炭对自由溶解态的氟虫腈和乙虫腈的影响第37-39页
        3.2.2 腐植酸对自由溶解态的氟虫腈和乙虫腈的影响第39-40页
        3.2.3 腐植酸对活性炭吸附自由溶解态的氟虫腈和乙虫腈的影响第40-42页
    3.3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生物炭对沉积物中自由溶解态的氟虫腈和乙虫腈的影响第43-56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3-46页
        4.1.1 试剂与材料第43页
        4.1.2 仪器与设备第43-44页
        4.1.3 沉积物采样第44页
        4.1.4 生物炭的准备第44-45页
        4.1.5 吸附等温线试验第45页
        4.1.6 沉积物染毒与活性炭和生物炭的添加第45页
        4.1.7 自由溶解态的氟虫腈和乙虫腈的提取第45-46页
        4.1.8 氟虫腈和乙虫腈的检测第46页
        4.1.9 数据处理第46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46-55页
        4.2.1 生物炭的吸附性能第46-49页
        4.2.2 生物炭对沉积物中氟虫腈和乙虫腈自由溶解态浓度的降低第49-51页
        4.2.3 不同添加水平的生物炭对自由溶解态氟虫腈和乙虫腈的影响第51-52页
        4.2.4 沉积物对生物炭吸附的影响第52-53页
        4.2.5 老化时间对氟虫腈和乙虫腈自由溶解态浓度的影响第53-55页
    4.3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5.1 主要结论第56-57页
    5.2 创新点第57页
    5.3 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72页
致谢第72-74页
作者简历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温度、水稻生育期和白背飞虱虫态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传播的影响
下一篇:水稻抗逆候选基因OsSTAP1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