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冷却器低肋片铜管的失效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低肋片管油冷却器简介 | 第11-13页 |
1.2.1 油冷却器的结构特点 | 第12页 |
1.2.2 低肋片管 | 第12-13页 |
1.3 有关失效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国内外失效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外有关换热管失效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3 相关失效分析案例 | 第16-17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低肋片换热管腐蚀失效的常见形式 | 第19-37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换热管的失效模式 | 第19-22页 |
2.3 常见换热管的失效形式 | 第22页 |
2.4 失效分析理论及技术 | 第22-27页 |
2.5 低肋片换热管的腐蚀机理 | 第27-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基于ANSYS对肋片管的模拟分析 | 第37-52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失效肋片管概述 | 第37-38页 |
3.2.1 失效肋片管的外观形貌 | 第37页 |
3.2.2 油冷却器的工况条件 | 第37-38页 |
3.3 有限元分析及ANSYS软件简介 | 第38-40页 |
3.3.1 有限元分析法概述 | 第38-39页 |
3.3.2 ANSYS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39页 |
3.3.3 ANSYS屈服准则 | 第39-40页 |
3.4 几何尺寸及工艺参数 | 第40-42页 |
3.4.1 肋片管的几何尺寸 | 第40-41页 |
3.4.2 模型材料参数 | 第41-42页 |
3.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2-45页 |
3.5.1 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42-43页 |
3.5.2 网格的划分 | 第43-44页 |
3.5.3 载荷和边界条件 | 第44-45页 |
3.6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45-51页 |
3.6.1 不同压差作用下的应力分析 | 第45-47页 |
3.6.2 最大压差作用下的结果分析 | 第47-5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肋片管的理化性能检验与分析 | 第52-68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分析标准及检测设备 | 第52-53页 |
4.2.1 试验参考标准 | 第52页 |
4.2.2 实验设备 | 第52-53页 |
4.3 裂纹及断口形貌分析 | 第53-56页 |
4.3.1 宏观形貌分析 | 第53-55页 |
4.3.2 微观形貌 | 第55-56页 |
4.4 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56-57页 |
4.5 管内壁附着物成分分析 | 第57页 |
4.6 断口表面成分分析 | 第57-61页 |
4.7 金相检验分析 | 第61-63页 |
4.8 硬度试验 | 第63-65页 |
4.9 循环冷却水成分分析 | 第65-66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肋片管失效原因综合分析与预防措施 | 第68-73页 |
5.1 引言 | 第68页 |
5.2 腐蚀失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8-69页 |
5.2.1 材料因素 | 第68-69页 |
5.2.2 工况环境因素 | 第69页 |
5.3 失效机理分析 | 第69-71页 |
5.3.1 氯离子腐蚀 | 第70页 |
5.3.2 缝隙腐蚀 | 第70-71页 |
5.3.3 冲刷腐蚀 | 第71页 |
5.4 预防措施 | 第71-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件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