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9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大豆重要性状功能基因发掘进展 | 第12-15页 |
1.2.1 大豆产量、品质性状相关QTLs/基因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2.2 大豆抗逆、养分高效利用相关QTLs/基因 | 第13-14页 |
1.2.3 大豆发育、进化等性状相关QTLs/基因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大豆耐盐性基因发掘 | 第15-17页 |
1.3.1 大豆耐盐机制研究 | 第15页 |
1.3.2 不同生长时期大豆耐盐性研究 | 第15-16页 |
1.3.3 大豆耐盐基因定位与克隆 | 第16-17页 |
1.4 野生大豆资源利用与耐盐基因发掘 | 第17-19页 |
1.4.1 野生大豆资源利用 | 第17页 |
1.4.2 野生大豆耐盐基因定位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野生大豆苗期耐盐基因定位 | 第19-2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2.2.1 亲本材料在已知位点GmSALT3位点的基因型检测 | 第21-22页 |
2.2.2 分离群体耐盐性鉴定与耐盐基因定位 | 第22-23页 |
2.3 讨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近等基因系材料的创制及GmSALT3对大豆离子转运的作用 | 第25-3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3.1.2 大豆苗期盐处理及大豆组织样品的处理 | 第26-27页 |
3.1.3 Na~+含量与K~+含量测定 | 第27页 |
3.1.4 Cl~-含量测定 | 第27页 |
3.1.5 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3.2.1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遗传背景分析 | 第28-29页 |
3.2.2 盐胁迫下NIL表型变化 | 第29-30页 |
3.2.3 NIL不同组织中Na~+积累的变化 | 第30页 |
3.2.4 NIL不同组织中K~+积累的变化 | 第30页 |
3.2.5 NIL不同组织中Na~+/K~+比的变化 | 第30-32页 |
3.2.6 2 对NIL材料不同组织中Na~+及Cl~-积累的变化 | 第32-33页 |
3.3 讨论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大豆耐盐基因GmSALT3与芽期耐盐性的关系 | 第35-3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4.1.2 大豆芽期盐处理 | 第35-36页 |
4.1.3 发芽率、生长势与单株鲜重调查 | 第36页 |
4.1.4 统计分析 | 第3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4.2.1 盐胁迫下NIL发芽率的变化 | 第36-37页 |
4.2.2 盐胁迫下NIL生长势及鲜重的变化 | 第37-38页 |
4.3 讨论 | 第38-39页 |
第五章 GmSALT3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 第39-4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5.1.2 盆栽条件下全生育期生长实验 | 第39-40页 |
5.1.3 大田条件下全生育期生长实验 | 第4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5.2.1 盆栽条件下NIL生育期变化 | 第40页 |
5.2.2 盆栽条件下材料产量相关性状变化 | 第40-41页 |
5.2.3 大田条件下材料产量相关性状变化 | 第41-43页 |
5.3 讨论 | 第43-44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附录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