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油菜籽(芸薹)论文

甘蓝型油菜苗期耐盐相关基因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1页
    1.1 土壤盐渍化概况第15-16页
        1.1.1 自然原因第16页
        1.1.2 人为因素第16页
    1.2 盐胁迫对油菜生长发育影响第16-18页
        1.2.1 形态方面第16页
        1.2.2 离子吸收和分配方面第16-17页
        1.2.3 酶活性方面第17页
        1.2.4 叶绿素方面第17页
        1.2.5 渗透调节物质方面第17-18页
    1.3 耐盐相关基因的研究第18-19页
        1.3.1 耐盐相关基因的定位第18页
        1.3.2 耐盐相关基因的挖掘第18-19页
    1.4 试验目的及意义第19-20页
    1.5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甘蓝型油菜苗期耐盐QTL定位第21-32页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1-22页
        2.1.1 植物材料与取样方法第21页
        2.1.2 生理测定第21页
        2.1.3 分子标记分析第21-22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2-30页
        2.2.1 耐盐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第22-24页
        2.2.2 甘蓝型油菜全基因组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24-25页
        2.2.3 耐盐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第25-30页
        2.2.4 耐盐候选基因的初步筛选第30页
    2.3 讨论第30-32页
        2.3.1 F_(2:3)家系表型鉴定第30-31页
        2.3.2 耐盐相关QTL定位第31-32页
第三章 耐盐相关基因Bra003640的克隆与分析第32-37页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2-33页
        3.1.1 植物材料第32页
        3.1.2 试验试剂及仪器第32页
        3.1.3 载体与菌株第32页
        3.1.4 RNA提取及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第32页
        3.1.5 基因Bra003640的克隆第32页
        3.1.6 生物学分析第32-3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3-36页
        3.2.1 耐盐基因Bra003640的cDNA及氨基酸序列分析第33-35页
        3.2.2 耐盐基因Bra003640的进化树分析第35页
        3.2.3 耐盐基因Bra003640的启动子順式作用元件分析第35-36页
    3.3 讨论第36-37页
        3.3.1 耐盐基因Bra003640的差异性分析第36页
        3.3.2 耐盐基因Bra003640系统进化树分析第36页
        3.3.3 耐盐基因Bra003640上游启动子区域分析预测第36-37页
第四章 耐盐相关基因Bra003640的表达分析第37-40页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7-38页
        4.1.1 植物材料和取样方法第37页
        4.1.2 试验试剂及仪器第37页
        4.1.3 Real Time PCR操作步骤第37-38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8-39页
    4.3 讨论第39-40页
第五章 甘蓝型油菜耐盐相关花叶性状的遗传及基因定位第40-44页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0-41页
        5.1.1 植物材料第40页
        5.1.2 花叶性状调查及遗传分析第40页
        5.1.3 基因组DNA提取第40页
        5.1.4 基因池的构建第40页
        5.1.5 SSR分析第40-41页
        5.1.6 连锁分析第41页
        5.1.7 差异片段回收及克隆测序第41页
        5.1.8 标记与白菜基因组的共线性分析第41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41-43页
    5.3 讨论第43-44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第44-46页
    6.1 盐胁迫下亲本和F_(2:3)家系耐盐性与生理及形态指标的相关分析第44页
    6.2 甘蓝型油菜全基因组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第44页
    6.3 耐盐相关基因的QTL定位第44页
    6.4 耐盐候选基因的初步筛选第44页
    6.5 耐盐候选基因的结构和表达分析第44-45页
    6.6 甘蓝型油菜花叶性状的遗传及基因定位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附录 1第50-51页
附录 2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作者简介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水杨酸铬配合物的合成、性质及降糖活性
下一篇: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编码miRNAs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