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写说明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29页 |
1.1.1 miRNAs的发现 | 第13页 |
1.1.2 miRNAs的合成与作用机制 | 第13-16页 |
1.1.3 宿主编码的miRNAs | 第16-18页 |
1.1.4 病毒编码的miRNAs在基因沉默中的作用 | 第18-20页 |
1.1.5 关于miRNAs免疫学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1.1.6 miRNAs的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1.1.7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miRNAs | 第27-29页 |
1.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9-31页 |
第2章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miRNA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1-47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2-3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2.3.1 感染Bm NPV的家蚕血淋巴的高通量测序 | 第38-39页 |
2.3.2 miRNAs的stem-loop RT-PCR验证 | 第39-41页 |
2.3.3 miRNAs靶基因预测 | 第41-44页 |
2.4 讨论 | 第44-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3章 miRNAs与靶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活性检测及表达谱分析 | 第47-67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7-57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7-49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9-55页 |
3.2.3 qPCR分析 | 第55-5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7-65页 |
3.3.1 构建miRNAs重组载体 | 第57-58页 |
3.3.2 构建候选靶基因 3'UTR重组载体 | 第58-60页 |
3.3.3 miRNAs重组载体的表达验证 | 第60页 |
3.3.4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测定靶基因活性 | 第60-63页 |
3.3.5 qRT-PCR检测miRNAs与靶基因的表达 | 第63-65页 |
3.4 讨论 | 第65-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家蚕细胞转染pcDNA-miR415后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67-77页 |
4.1 前言 | 第6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7-72页 |
4.2.1 准备材料 | 第67页 |
4.2.2 主要试剂、仪器 | 第67-70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70-7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2-75页 |
4.3.1 转染miR-415 与未转染miR-415 的家蚕细胞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 第72-74页 |
4.3.2 差异蛋白点的质谱鉴定 | 第74-75页 |
4.4 讨论 | 第75-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miRNAs对TOR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 | 第77-87页 |
5.1 引言 | 第77页 |
5.2.材料与方法 | 第77-79页 |
5.2.1 实验材料准备 | 第77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77-79页 |
5.3.结果与分析 | 第79-84页 |
5.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9-80页 |
5.3.2 bmo-miR-5738 前体与TOR2基因 3′ UTR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0-81页 |
5.3.3 双荧光素酶活性的检测 | 第81-82页 |
5.3.4 qRT-PCR检测bmo-miR-5738、Bm NPV-miR-415 与TOR2的表达 | 第82-84页 |
5.4 讨论 | 第84-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录 家蚕免疫相关基因 | 第100-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