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双水杨酸铬配合物的合成、性质及降糖活性

缩略语第10-11页
中文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第一章 综述第15-21页
    1.1 引言第15页
    1.2 铬的性质第15-18页
        1.2.1 铬的基本化学性质第15页
        1.2.2 铬的生物功能研究第15-16页
        1.2.3 具有生物活性的含铬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4 新型铬配合物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1.3 水杨酸的性质第18-20页
        1.3.1 水杨酸的生物学功能第18页
        1.3.2 水杨酸的配位化学第18-20页
    1.4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1 设计思路第20页
        1.4.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水杨酸铬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第21-33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21-22页
        2.2.1 实验材料第21页
        2.2.2 仪器第21-22页
    2.3 实验内容第22-33页
        2.3.1 配合物(1)TBA·[Cr(Ⅲ)(SA)_2(en)]合成及表征第22-25页
        2.3.2 配合物(2)[Cr(Ⅲ)(SA)(en)_2]·Br的合成及表征第25-28页
        2.3.3 配合物(3)TBA·[Cr(Ⅲ)(5-ClSA)_2(en)]的合成及表征第28-29页
        2.3.4 配合物(4)K·[Cr(Ⅲ)(5-BrSA)_2(en)]的合成及表征第29-30页
        2.3.5 配合物(5)Na·[Cr(Ⅲ)(SA)_2(1,3-PDA)]的合成及表征第30-31页
        2.3.6 配合物(6)Na·[Cr(Ⅲ)(5-ClSA)_2(1,3-PDA)]的合成及表征第31-33页
第三章 铬配合物与伴清蛋白和人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第33-47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33页
        3.2.1 实验材料第33页
        3.2.2 仪器第33页
    3.3 配合物与EDTA的反应第33-36页
        3.3.1 实验内容第33-34页
        3.3.2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34-36页
    3.4 配合物与伴清蛋白的作用第36-39页
        3.4.1 实验内容第36-37页
        3.4.2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37-39页
    3.5 配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第39-45页
        3.5.1 实验内容第39-40页
        3.5.2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40-45页
    3.6 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 铬配合物的光化学性质及与DNA的作用第47-65页
    4.1 引言第47页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47-48页
        4.2.1 实验材料第47页
        4.2.2 仪器第47-48页
    4.3 光化学实验第48-60页
        4.3.1 实验内容第48-49页
        4.3.2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49-60页
    4.4 不同铬配合物产生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对比第60-61页
        4.4.1 实验内容第60-61页
        4.4.2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61页
    4.5 DNA切割实验第61-63页
        4.5.1 实验内容第61-62页
        4.5.2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62-63页
    4.6 小结第63-65页
第五章 铬配合物降糖活性实验第65-71页
    5.1 引言第65页
    5.2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65页
        5.2.1 实验材料第65页
        5.2.2 仪器第65页
    5.3 实验内容第65-66页
        5.3.1 动物分组第65页
        5.3.2 饲料配制及给药第65-66页
    5.4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66-69页
        5.4.1 配合物对肥胖小鼠体重变化的影响第66页
        5.4.2 配合物对肥胖小鼠血糖变化的影响第66-67页
        5.4.3 配合物对肥胖小鼠甘油三酯的影响第67页
        5.4.4 配合物对肥胖小鼠脂肪和肝重的影响第67-68页
        5.4.5 配合物对肥胖小鼠总胆固醇的影响第68页
        5.4.6 配合物对肥胖小鼠高密度脂蛋白的影响第68-69页
        5.4.7 配合物对肥胖小鼠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第69页
    5.5 小结第69-7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1-73页
    6.1 总结第71页
    6.2 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9页
附录第79-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3-84页
致谢第84-85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85-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家蚕与白僵菌互作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甘蓝型油菜苗期耐盐相关基因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