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0-19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2、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文献分析法 | 第15页 |
2、比较分析法 | 第15页 |
3、案例分析法 | 第15-16页 |
(四) 理论工具 | 第16-18页 |
1、公共产品理论 | 第16页 |
2、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6-17页 |
3、委托—代理理论 | 第17-18页 |
(五) 研究思路与创新 | 第18-19页 |
1、研究思路 | 第18页 |
2、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二、公共服务公私合作供给创新及引入公交服务的可行性 | 第19-27页 |
(一) 概念解析 | 第19-22页 |
1、公共服务 | 第19-20页 |
2、公交服务公私合作供给 | 第20-22页 |
(二) 公共服务公私合作供给源于新公共管理创新 | 第22-25页 |
1、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开启公共服务公私合作 | 第22-23页 |
2、公共服务公私合作中政府的角色职责 | 第23-25页 |
(三) 公交服务引入公私合作方式的可行性 | 第25-27页 |
1、融合公私优势更有效供给公共产品 | 第25页 |
2、引入市场机制助推政府职能转变 | 第25-26页 |
3、调动非政府力量多元参与社会治理格局 | 第26-27页 |
三、河南省公交服务公私合作方式构建及其特点 | 第27-31页 |
(一) 公交服务公私合作的构建 | 第27-28页 |
1、通过PPP项目开辟公交建设投融资新渠道 | 第27页 |
2、引入招标和定价机制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 第27-28页 |
(二) 河南省公交服务供给公私合作方式的特点 | 第28-29页 |
1、政府主导伙伴关系 | 第28页 |
2、公私共享投资收益 | 第28-29页 |
3、公私共担项目风险 | 第29页 |
(三) 河南省公交服务公私合作方式的类型 | 第29-31页 |
1、推进公私合作的类型 | 第29-30页 |
2、以公交服务外包公私合作项目为主 | 第30-31页 |
四、河南省公交服务供给公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1-37页 |
(一) 公私合作方式不规范 | 第31-32页 |
1、合同履行随意性大 | 第31页 |
2、竞争招标乱象多 | 第31页 |
3、公私合作关系流于表面 | 第31-32页 |
(二) 政府在公私合作中职能行使不到位 | 第32-35页 |
1、“官本位”致政策稳定性差 | 第32-33页 |
2、行政审批强于投资决策论证 | 第33页 |
3、对市场准入、价格与服务的监管不健全 | 第33-35页 |
(三) 私人部门公私合作的动力和能力弱 | 第35-36页 |
1、参与公私合作的原动力不足 | 第35页 |
2、参与合作项目的能力欠强 | 第35-36页 |
(四) 公交服务公私合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6-37页 |
1、缺乏相关法律与制度安排 | 第36页 |
2、公私双方契约意识淡薄 | 第36-37页 |
五、完善河南省公交服务公私合作方式的对策 | 第37-42页 |
(一) 强化制度安排规范公私合作方式 | 第37-39页 |
1、完善公私合作的利益机制 | 第37-38页 |
2、建设公私合作的相关配套制度 | 第38-39页 |
(二) 政府履行好自己的角色与责任 | 第39-40页 |
1、政府为公私合作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 第39页 |
2、探索公私合作中政府角色的实现路径 | 第39-40页 |
(三) 私人部门提高参与合作的能力与素质 | 第40-42页 |
1、加强企业参与能力和人才的培养 | 第40页 |
2、强化契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个人简历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