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视角的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政策评估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25页 |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1.2 选题目的 | 第10页 |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 1.2.1 关于政策评估的国内外研究文献 | 第11-16页 |
| 1.2.2 关于科技新星的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 1.2.3 其他相关的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 1.2.4 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21-22页 |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1.3.3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2 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政策评估理论与方法 | 第25-35页 |
| 2.1 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政策简介 | 第25-27页 |
| 2.1.1 政策产生背景 | 第25页 |
| 2.1.2 政策实施效果 | 第25-27页 |
| 2.2 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政策评估的系统性研究 | 第27-29页 |
| 2.3 企业对青年科技新星诉求 | 第29-31页 |
| 2.4 结构洞方法 | 第31-35页 |
| 3 基于企业视角的青年科技人才政策分析 | 第35-53页 |
| 3.1 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政策文本分析 | 第35-38页 |
| 3.1.1 政策内容概述 | 第35-37页 |
| 3.1.2 政策具体措施分析 | 第37-38页 |
| 3.2 国内已有的青年科技人才政策文本分析 | 第38-44页 |
| 3.2.1 数据采集 | 第38-42页 |
| 3.2.2 24项政策措施主要内容 | 第42-44页 |
| 3.3 青年科技人才政策分析 | 第44-48页 |
| 3.3.1 新星政策与24项政策对比分析 | 第44-46页 |
| 3.3.2 新星政策与24项政策对比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 3.4 基于企业视角的科技人才选拔和培养措施分析 | 第48-51页 |
| 3.4.1 数据采集 | 第48-49页 |
| 3.4.2 数据分析 | 第49-51页 |
| 3.5 基于企业视角的陕西青年科技新星政策分析 | 第51-53页 |
| 3.5.1 基于企业视角的新星政策评估结论 | 第51-52页 |
| 3.5.2 基于企业视角的新星政策修正 | 第52-53页 |
| 4 基于结构洞方法的科技人才政策措施分析 | 第53-71页 |
| 4.1 科技人才素质特征 | 第53-54页 |
| 4.2 模型构建 | 第54-58页 |
| 4.2.1 政策措施网络结构模型构建 | 第54-55页 |
| 4.2.2 政策措施网络结构洞模型构建 | 第55-57页 |
| 4.2.3 政策措施网络结构洞模型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 4.3 青年科技人才政策措施结构洞分析 | 第58-69页 |
| 4.3.1 数据采集 | 第58-59页 |
| 4.3.2 青年科技人才政策选拔措施结构洞分析 | 第59-64页 |
| 4.3.3 青年科技人才政策培养措施结构洞分析 | 第64-69页 |
| 4.4 青年科技人才政策措施结构洞分析结论 | 第69-71页 |
| 4.4.1 基于结构洞方法的新星政策评估结论 | 第70页 |
| 4.4.2 基于结构洞方法的新星政策修正 | 第70-71页 |
| 5 基于企业视角的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政策评估 | 第71-75页 |
| 5.1 新星政策评估结论 | 第71页 |
| 5.2 新星政策修正 | 第71-75页 |
| 5.2.1 选拔措施 | 第71-72页 |
| 5.2.2 培养措施 | 第72-75页 |
| 6 结论及展望 | 第75-77页 |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 附录Ⅰ 调研问卷 | 第82-84页 |
| 附录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