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废水处理微生物胞外聚合物成分及表面特性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1 绪论第12-22页
    1.1 EPS概述第12页
        1.1.1 EPS的定义第12页
        1.1.2 主要成分第12页
    1.2 EPS的功能第12-14页
        1.2.1 促进微生物粘附聚集和生物膜形成第12-13页
        1.2.2 污染物的去除第13页
        1.2.3 其他功能第13-14页
    1.3 EPS的分离鉴定研究第14-17页
        1.3.1 蛋白质纯化与鉴定第14-15页
        1.3.2 多糖的纯化与鉴定第15-17页
    1.4 EPS的表面特性研究进展第17-18页
        1.4.1 EPS的表面电性和疏水性第17页
        1.4.2 界面反应热力学第17-18页
        1.4.3 界面反应动力学第18页
    1.5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第18-20页
        1.5.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1.6 技术路线第20-22页
2 EPS分离及成分鉴定第22-38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22-24页
        2.1.1 活性污泥来源和Illumina MiSeq测序第22页
        2.1.2 蛋白质分离和分析第22-23页
        2.1.3 多糖分离和分析第23-24页
        2.1.4 红外光谱第24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24-35页
        2.2.1 微生物群落第24-25页
        2.2.2 胞外多糖成分第25-28页
        2.2.3 胞外蛋白成分和功能第28-35页
    2.3 小结第35-38页
3 不同聚集形态微生物EPS的成分和功能第38-50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38-39页
        3.1.1 生物膜和活性污泥第38-39页
        3.1.2 扫描电镜第39页
        3.1.3 Illumina MiSeq测序第39页
        3.1.4 蛋白质分离和分析第39页
        3.1.5 多糖分离和分析第39页
        3.1.6 红外光谱第39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9-49页
        3.2.1 形貌结构第39-40页
        3.2.2 微生物群落分布第40-42页
        3.2.3 胞外蛋白来源和功能第42-47页
        3.2.4 胞外多糖成分第47-49页
    3.3 小结第49-50页
4 不同聚集形态微生物EPS的表面特性第50-60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50-52页
        4.1.1 生物膜和活性污泥第50页
        4.1.2 EPS提取第50-51页
        4.1.3 拉曼光谱第51页
        4.1.4 三维荧光光谱第51页
        4.1.5 絮凝试验第51页
        4.1.6 Zeta电位第51-52页
        4.1.7 微生物粘附烷烃试验第52页
        4.1.8 聚集试验第52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52-59页
        4.2.1 EPS光谱特征第52-55页
        4.2.2 EPS絮凝效率第55-56页
        4.2.3 EPS提取前后聚集体表面特性第56-58页
        4.2.4 EPS对聚集体聚集沉降的作用第58-59页
    4.3 小结第59-60页
5 TB-EPS表面附着过程第60-82页
    5.1 TB-EPS表面附着动力学分析第60-72页
        5.1.1 材料与方法第61-64页
        5.1.2 结果和讨论第64-72页
    5.2 TB-EPS表面附着的影响因素第72-79页
        5.2.1 材料与方法第72-73页
        5.2.2 结果和讨论第73-79页
    5.3 小结第79-82页
6 EPS抵抗重金属负荷的表面作用过程第82-98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82-84页
        6.1.1 微生物培养和EPS提取第82页
        6.1.2 圆二色光谱第82-83页
        6.1.3 红外光谱第83页
        6.1.4 微生物和EPS与重金属结合实验第83-84页
        6.1.5 聚集沉降实验第84页
    6.2 结果和讨论第84-97页
        6.2.1 EPS在抵抗重金属对微生物聚集沉降影响中的作用第84-85页
        6.2.2 微生物细胞及EPS对重金属的结合亲和力第85-90页
        6.2.3 EPS与重金属的结合构象第90-97页
    6.3 本章小结第97-98页
7 EPS抵抗二氧化钛纳米颗粒负荷的表面作用过程第98-112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98-99页
        7.1.1 TiO_2NP第98页
        7.1.2 微生物培养和EPS提取第98页
        7.1.3 扫描电镜、接触角、zeta电位和红外光谱第98-99页
        7.1.4 聚集沉降实验第99页
        7.1.5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第99页
    7.2 结果和讨论第99-110页
        7.2.1 TiO_2NP特征第99-101页
        7.2.2 EPS在抵抗TiO_2NP对细胞表面特性影响中的作用第101-102页
        7.2.3 TiO_2NP与微生物及EPS结合特征第102-106页
        7.2.4 EPS在抵抗TiO_2NP对微生物聚集沉降影响中的作用第106-108页
        7.2.5 EPS在抵抗TiO_2NP对微生物粘附影响中的作用第108-110页
    7.3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8 结论和创新点第112-114页
    8.1 结论第112-113页
    8.2 创新点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34页
附录第134-135页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4-135页
    B. 准备中的论文第135页
    C.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所获奖励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提升完达山乳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能力评价研究
下一篇:猪树突状细胞在猪链球菌2型感染致炎症风暴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