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前言 | 第10-12页 |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 2.1 太极拳概况 | 第12-15页 |
| 2.1.1 太极拳的起源和传承 | 第12-13页 |
| 2.1.2 太极拳动作特征 | 第13页 |
| 2.1.3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 第13-14页 |
| 2.1.4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 | 第14-15页 |
| 2.2 太极拳相关研究 | 第15-22页 |
| 2.2.1 国外太极拳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2.2.2 国内太极拳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2-26页 |
| 3.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2-23页 |
| 3.2.2 实验法 | 第23页 |
| 3.2.3 数理统计法 | 第23页 |
| 3.2.4 比较研究法 | 第23-24页 |
| 3.3 研究过程与控制 | 第24-26页 |
| 3.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6页 |
| 4 研究结果 | 第26-31页 |
| 4.1 上步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 第26-31页 |
| 4.1.1 吴式与杨式太极拳上步动作介绍 | 第26-27页 |
| 4.1.2 吴式与杨式太极拳上步动作的时间 | 第27页 |
| 4.1.3 吴式与杨式太极拳上步动作足底压力占体重百分比 | 第27-28页 |
| 4.1.4 吴式与杨式太极拳上步动作膝关节弯曲角度 | 第28页 |
| 4.1.5 吴式与杨式太极拳上步动作髋关节弯曲角度 | 第28-29页 |
| 4.1.6 吴式与杨式太极拳上步动作躯干倾斜角度和骨盆倾斜角度 | 第29-30页 |
| 4.1.7 吴式与杨式太极拳上步动作膝关节,髋关节及躯干受力 | 第30页 |
| 4.1.8 吴式与杨式太极拳上步动作膝关节,髋关节及躯干扭转受力 | 第30-31页 |
| 5 分析与讨论 | 第31-36页 |
| 5.1 上步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 第31-36页 |
| 5.1.1 吴式与杨式太极拳上步动作阶段划分 | 第31-33页 |
| 5.1.2 吴式与杨式太极拳上步动作的时间特征分析 | 第33-34页 |
| 5.1.3 吴式与杨式太极拳上步动作足底压力占体重百分比特征分析 | 第34页 |
| 5.1.4 吴式与杨式太极拳上步动作膝关节弯曲角度特征分析 | 第34页 |
| 5.1.5 吴式与杨式太极拳上步动作髋关节弯曲角度特征分析 | 第34-35页 |
| 5.1.6 吴式与杨式太极拳上步动作躯干倾斜角度和骨盆倾斜角度特征分析 | 第35页 |
| 5.1.7 吴式与杨式太极拳上步动作膝关节,髋关节及躯干受力特征分析 | 第35-36页 |
| 5.1.8 吴式与杨式太极拳上步动作膝关节,髋关节及躯干扭转受力特征分析 | 第36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36-38页 |
| 6.1 结论 | 第36-37页 |
| 6.2 建议 | 第37-38页 |
| 致谢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 附录 | 第41-44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