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 第9-10页 |
1.1.1 国家全面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背景 | 第9页 |
1.1.2 江苏省美丽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构建现状 | 第9-10页 |
1.1.3 南京市美丽乡村点状公共空间景观构建研究的必要性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的范围和各章节内容 | 第11-12页 |
1.3.1 研究的范围 | 第11页 |
1.3.2 各章节内容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4.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4.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体系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2 框架体系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美丽乡村点状公共空间景观构建基础研究 | 第17-22页 |
2.1 乡村与美丽乡村 | 第17页 |
2.1.1 乡村 | 第17页 |
2.1.2 美丽乡村 | 第17页 |
2.2 乡村点状公共空间 | 第17-19页 |
2.2.1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2.2 乡村点状公共空间的特征 | 第18页 |
2.2.3 乡村点状公共空间的功能 | 第18-19页 |
2.3 景观、乡村点状公共空间景观、构建模式 | 第19-20页 |
2.3.1 景观 | 第19页 |
2.3.2 乡村点状公共空间景观 | 第19-20页 |
2.3.3 景观构建模式 | 第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南京市美丽乡村“点”状公共空间的实地分析与调查研究 | 第22-74页 |
3.1 调研案例的选择 | 第22-28页 |
3.1.1 地域特征和经济社会背景 | 第22页 |
3.1.2 调查的内容和选择原则 | 第22-23页 |
3.1.3 调研乡村名录表 | 第23-28页 |
3.2 美丽乡村类型划分 | 第28-31页 |
3.2.1 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类及其点状公共空间特点 | 第28-29页 |
3.2.2 乡村总体空间布局形式及其点状公共空间特点 | 第29-30页 |
3.2.3 案例类型划分 | 第30-31页 |
3.3 具体案例景观构建情况分析 | 第31-71页 |
3.3.1 宏观空间层面分析 | 第31-64页 |
3.3.2 微观元素层面分析 | 第64-71页 |
3.4 案例景观构建的不足与缺失 | 第71-73页 |
3.4.1 规划定位不准确,缺乏体系性 | 第71-72页 |
3.4.2 忽视乡村历史文化,传统文脉缺失 | 第72页 |
3.4.3 美丽乡村开发建设忽视村民“主体性” | 第72页 |
3.4.4 景观形式单调,城市化同质化严重 | 第72页 |
3.4.5 公共设施滞后,整体使用率低 | 第72-73页 |
3.4.6 管理机制不足,后期管理养护差 | 第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章 美丽乡村点状公共空间景观构建模式分析与提炼 | 第74-89页 |
4.1 美丽乡村点状公共空间景观构建的原则 | 第74-75页 |
4.1.1 整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74页 |
4.1.2 乡土保护与慎重开发的原则 | 第74页 |
4.1.3 人性化的空间设计原则 | 第74页 |
4.1.4 功能性与景观形式相结合的原则 | 第74-75页 |
4.1.5 可持续发展与全民参与原则 | 第75页 |
4.2 美丽乡村点状公共空间景观构建的内容体系 | 第75-76页 |
4.3 乡村类型对乡村点状公共空间景观构建的影响 | 第76页 |
4.3.1 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影响 | 第76页 |
4.3.2 乡村总体空间布局形式的影响 | 第76页 |
4.4 空间构建层面模式分析 | 第76-81页 |
4.4.1 村口空间 | 第76-77页 |
4.4.2 广场空间 | 第77-79页 |
4.4.3 公共绿地空间 | 第79页 |
4.4.4 滨水空间 | 第79-80页 |
4.4.5 宅旁空间 | 第80-81页 |
4.5 景观元素层面模式分析 | 第81-87页 |
4.5.1 铺装 | 第81-83页 |
4.5.2 植物 | 第83-86页 |
4.5.3 景观小品 | 第86页 |
4.5.4 标识 | 第86-8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5.1 总结 | 第89页 |
5.2 研究的不足 | 第89页 |
5.3 未来研究展望 | 第89-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