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对庭审中的被告人调查程序进行界定 | 第10页 |
二、被告人调查程序的国外样态 | 第10-13页 |
(一) 德国的被告人调查程序 | 第11页 |
(二) 美国的被告人调查程序 | 第11-12页 |
(三) 日本的被告人调查程序 | 第12页 |
(四) 对被告人调查程序的国外样态做进一步分析 | 第12-13页 |
三、对我国被告人调查程序的反思 | 第13-25页 |
(一) 我国被告人调查程序的概述 | 第13-15页 |
1. 对我国的被告人调查程序进行界定 | 第13页 |
2. 我国被告人调查程序的启动前提 | 第13-14页 |
3. 我国将被告人调查程序置于法庭调查之首 | 第14页 |
4. 我国调查被告人所采用的方法 | 第14-15页 |
(二) 我国被告人调查程序的启动前提不合理 | 第15-19页 |
1. 被告人必须接受公诉人的讯问 | 第15页 |
2. 被告人负有如实回答的义务 | 第15-16页 |
3. 被告人缺乏回答讯问的证据基础 | 第16-19页 |
(三) 被告人调查程序置于法庭调查之首不当 | 第19-23页 |
1. 支持被告人调查程序前置的理由 | 第19-20页 |
2. 对支持被告人调查程序前置的理由进行反驳 | 第20-21页 |
3. 其他反对被告人调查程序前置的理由 | 第21-23页 |
(四) 调查被告人所采用的方法不当 | 第23-25页 |
1. 调查主体泛化 | 第23-24页 |
2. 调查顺序混乱 | 第24-25页 |
3. 没有确立询问被告人的方式 | 第25页 |
4. 询问被告人的相关规则规定的过于简单 | 第25页 |
四、对我国被告人调查程序的完善 | 第25-37页 |
(一) 确保被告人对被告人调查程序的启动享有决定权 | 第26-30页 |
1. 确保被告人有权决定是否进行陈述 | 第26-27页 |
2. 保证被告人行使沉默权不被加重刑罚 | 第27-28页 |
3. 为被告人自主决定是否进行陈述奠定证据基础 | 第28-30页 |
(二) 重新设置被告人调查程序 | 第30-32页 |
1. 将被告人调查程序置于法庭调查的末尾 | 第30-31页 |
2. 协调被告人调查程序与量刑事实调查程序 | 第31-32页 |
(三) 对调查被告人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完善 | 第32-37页 |
1. 对调查主体的完善 | 第32-33页 |
2. 对调查顺序的完善 | 第33-34页 |
3. 确立询问被告人的方式 | 第34-35页 |
4. 坚持并完善现有的询问规则 | 第35-36页 |
5. 庭前供述在被告人调查程序中的作用 | 第36-37页 |
五、结语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