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环“学与用”哲学思想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文献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1.2.2 国内文献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2 李瑞环“学与用”哲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13-20页 |
2.1 李瑞环“学与用”哲学思想的时代背景 | 第13-15页 |
2.1.1 改革开放之前 | 第13-14页 |
2.1.2 改革开放以来 | 第14-15页 |
2.2 李瑞环“学与用”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15-17页 |
2.2.1 技术方法论的探索 | 第15-16页 |
2.2.2 实践论的探索 | 第16-17页 |
2.3 李瑞环“学与用”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7-20页 |
2.3.1 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理论 | 第18页 |
2.3.2 毛泽东认识论思想的实践观 | 第18-20页 |
3 李瑞环“学与用”哲学思想的内容分析 | 第20-30页 |
3.1 唯物论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 第20-23页 |
3.1.1 务实求理 | 第21-22页 |
3.1.2 实话与实干 | 第22-23页 |
3.2 “行知合一”的核心思想 | 第23-26页 |
3.2.1 行与知的含义 | 第23-24页 |
3.2.2 行与知的辩证关系 | 第24-25页 |
3.2.3 行与知的意义 | 第25-26页 |
3.3 “群众为本”的最终归宿 | 第26-30页 |
3.3.1 了解群众,认识群众 | 第26-28页 |
3.3.2 带领群众,引导群众 | 第28-30页 |
4 李瑞环“学与用”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30-37页 |
4.1 中国化特征 | 第30-32页 |
4.1.1 民族性 | 第30-31页 |
4.1.2 具体性 | 第31-32页 |
4.2 大众化特征 | 第32-34页 |
4.2.1 通俗性 | 第32-33页 |
4.2.2 现实性 | 第33-34页 |
4.3 时代化特征 | 第34-37页 |
4.3.1 群众为本 | 第34-35页 |
4.3.2 全球性 | 第35-37页 |
5 李瑞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的贡献 | 第37-44页 |
5.1 认识论的贡献 | 第37-39页 |
5.1.1 丰富了实践观的内涵 | 第37-38页 |
5.1.2 再现了认识论路线 | 第38-39页 |
5.2 方法论的贡献 | 第39-41页 |
5.2.1 化理论为实践 | 第39-40页 |
5.2.2 变理解为精通 | 第40-41页 |
5.3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 第41-42页 |
5.4 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路线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