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际铁路站地区土地利用研究--以镇江丹徒站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对象及目的 | 第11页 |
|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1-12页 |
| ·研究的方法、内容和框架 | 第12-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15-24页 |
| ·国内外文献研究 | 第15-16页 |
| ·国内文献研究 | 第15-16页 |
| ·国外文献研究 | 第16页 |
|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6-19页 |
| ·TOD 理论 | 第16-17页 |
| ·城市触媒理论 | 第17-18页 |
| ·地租理论 | 第18-19页 |
| ·我国火车站地区的演进与存在问题 | 第19-22页 |
| ·第一阶段——缓慢发展时期 | 第19-20页 |
|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时期 | 第20-21页 |
| ·第三阶段——稳定成熟时期 | 第21页 |
| ·存在问题 | 第21-22页 |
| ·国外高铁站地区建设经验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城际站地区与城市的关系 | 第24-39页 |
| ·城际站地区特征 | 第24-29页 |
| ·客流特征 | 第24-25页 |
| ·范围界定 | 第25-27页 |
| ·用地特征 | 第27-29页 |
| ·城际站地区土地利用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9-30页 |
| ·城际站地区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 ·城际站地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变迁 | 第32页 |
| ·形成城市客运交通节点 | 第32-33页 |
| ·城际站与城市内部交通联系 | 第33-39页 |
| ·站前广场交通组织的影响因素 | 第33-35页 |
| ·站前广场和相邻道路城市的衔接 | 第35-36页 |
| ·站前广场交通流线 | 第36-38页 |
| ·站前广场布局形式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城际站地区类型与土地利用策略 | 第39-51页 |
| ·城际站地区类型 | 第39-49页 |
| ·核心型 | 第39-42页 |
| ·边缘型 | 第42-45页 |
| ·外围型 | 第45-48页 |
| ·土地利用特点 | 第48-49页 |
| ·城际站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策略 | 第49-51页 |
| ·一体化发展策略 | 第49页 |
| ·增强可达性策略 | 第49-50页 |
| ·项目选择策略 | 第50页 |
| ·圈层布局策略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丹徒站地区土地利用 | 第51-70页 |
| ·相关背景 | 第51-52页 |
| ·丹徒站地区用地特征 | 第52-54页 |
| ·丹徒站交通可达性 | 第54-61页 |
| ·客流换乘分担率 | 第54-55页 |
| ·站前广场规模 | 第55-57页 |
| ·站前广场交通用地布局 | 第57-58页 |
| ·站前广场交通流分析 | 第58-61页 |
| ·丹徒站地区建设项目选择 | 第61-65页 |
| ·发展定位 | 第61页 |
| ·功能选择 | 第61-64页 |
| ·项目选择 | 第64-65页 |
| ·丹徒站地区用地一体化发展 | 第65页 |
| ·加强道路联系 | 第65页 |
| ·调整用地 | 第65页 |
| ·丹徒站地区用地布局 | 第65-70页 |
| 结语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