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专线钢轨磨耗与车辆动力学数值分析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钢轨损伤概述 | 第11-14页 |
1.2.1 剥落和剥离 | 第12页 |
1.2.2 钢轨波浪形磨损 | 第12-13页 |
1.2.3 接触疲劳裂纹 | 第13-14页 |
1.2.4 内部裂纹 | 第14页 |
1.2.5 钢轨侧磨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概述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1.4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1 选题意义 | 第16页 |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钢轨损伤分析理论与方法 | 第17-31页 |
2.1 轮轨几何接触关系 | 第17-18页 |
2.1.1 我国动车组踏面与轮轨截面形状 | 第17-18页 |
2.1.2 轮轨接触几何状态分析 | 第18页 |
2.2 轮轨滚动接触相关理论 | 第18-23页 |
2.2.1 Hertz接触理论 | 第19-20页 |
2.2.2 轮轨蠕滑现象及理论 | 第20-22页 |
2.2.3 Kalter滚动接触理论 | 第22-23页 |
2.3 磨耗评价技术指标 | 第23-25页 |
2.3.1 导向力和冲角 | 第23-24页 |
2.3.2 磨耗指数、磨耗数和磨耗功率 | 第24-25页 |
2.4 车辆——线路作用动力学性能与评价标准 | 第25-30页 |
2.4.1 车辆运行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25-27页 |
2.4.2 轨道稳定性评价标准 | 第27-28页 |
2.4.3 车辆运行平稳性评价标准 | 第28-30页 |
2.5 本章总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车辆—线路SIMPACK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1-41页 |
3.1 SIMPACK概述 | 第31-33页 |
3.2 车辆模型的建立 | 第33-37页 |
3.2.1 车辆主要结构 | 第33-34页 |
3.2.2 建模时做的假设及简化 | 第34页 |
3.2.3 CRH2的SIMPACK模型 | 第34-37页 |
3.3 线路模型的建立 | 第37页 |
3.4 轨道激励模型的建立 | 第37-40页 |
3.5 模型验证 | 第40页 |
3.6 本章总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线路参数对轮轨动力学与磨耗的影响 | 第41-55页 |
4.1 线路参数的设定方法 | 第41-42页 |
4.2 线路参数对轮轨动力学与磨耗的影响 | 第42-52页 |
4.2.1 速度对轮轨动力学与磨耗的影响规律 | 第42-44页 |
4.2.2 曲线半径对轮轨动力学与磨耗的影响规律 | 第44-47页 |
4.2.3 超高对轮轨动力学与磨耗的影响规律 | 第47-49页 |
4.2.4 润滑对轮轨动力学与磨耗的影响规律 | 第49-52页 |
4.3 轨道随机不平顺轮轨动力学与磨耗的影响 | 第52-54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西宝客运专线动力学性能综合评估 | 第55-66页 |
5.1 直线通过动力学性能评估 | 第55页 |
5.2 曲线通过动力学性能评估 | 第55-61页 |
5.3 钢轨损伤消除与预防措施 | 第61-65页 |
5.3.1 轮轨润滑 | 第61-63页 |
5.3.2 钢轨打磨 | 第63-65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65-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表1 CRH2头车动力学参数表 | 第69-71页 |
附表2 西宝客运专线曲线统计表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