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论文

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的制度约束及对策研究--以咸宁市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21页
    一、研究背景第15-17页
        (一)中国土地整治工作迅速发展第15-16页
        (二)整治过程中的问题值得探讨研究第16-17页
    二、研究意义第17-18页
        (一)理论意义第17页
        (二)实践意义第17-18页
    三、研究目标与思路第18-19页
        (一)研究目标第18页
        (二)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8-19页
    四、研究内容第19-20页
    五、研究方法第20-21页
        (一)文献研究法第20页
        (二)实地与问卷调查第20页
        (三)数理统计分析第20-21页
第二章 土地整理的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第21-34页
    一、土地整理的概念及分类第21-23页
        (一)土地整理的概念第21-22页
        (二)土地整理的分类第22-23页
    二、土地整理的理论基础第23-25页
        (一)人地协调理论第23页
        (二)可持续利用理论第23-24页
        (三)生态经济理论第24-25页
    三、国内外土地整理研究进展第25-32页
        (一)国外研究进展第25-28页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第28-32页
    四、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中国土地整理工作的整体进展第34-48页
    一、中国土地整理的进展第34-39页
        (一)中国土地整理的发展历程第34-36页
        (二)近20年来中国土地整理的发展变化第36-39页
    二、土地整理取得的成效第39-44页
        (一)有效保护了耕地第39页
        (二)优化了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第39-40页
        (三)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第40页
        (四)改善了土地生态环境第40-41页
        (五)形成了良好的土地整理体制、机制第41-44页
    三、中国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第44-46页
        (一)重数量,轻质量第44页
        (二)管理机构监管体系有待加强第44-45页
        (三)土地整理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第45页
        (四)土地整理资金偏少第45页
        (五)后期管护缺失第45-46页
    四、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咸宁市土地整理制度约束表现的实证调查与分析第48-62页
    一、咸宁市整体概况第48-49页
    二、调研方法第49-50页
        (一)农户调研法第49页
        (二)专家访谈法第49-50页
    三、数据处理第50页
        (一)数据来源第50页
        (二)数据处理第50页
    四、结果分析第50-60页
        (一)土地整理的宣传机制不到位第50-51页
        (二)农户土地整理参与制度缺失第51-52页
        (三)立项审批过程“耗时长”第52-53页
        (四)土地整理过程中的权属处理分配制度缺陷第53-55页
        (五)监管制度体系不健全第55页
        (六)工程变更制度过于复杂第55-56页
        (七)土地整理过程中专项资金使用的制度缺陷第56-57页
        (八)土地整理的多元主体参与制度约束第57-59页
        (九)土地整理项目后期管理的制度缺陷第59-60页
    五、小结第60-62页
第五章 新时期完善中国土地整理制度的建议第62-72页
    一、完善中国土地整理制度的建议第62-71页
        (一)建立土地整理项目“精准遴选”模式第62页
        (二)探索“区域性综合土地整治”新机制第62页
        (三)整合部门合作机制第62-63页
        (四)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优化规划编制流程第63-64页
        (五)加强土地权属管理第64-65页
        (六)严格控制土地整理实施过程,把好质量关第65-66页
        (七)完善资金管理制度第66-68页
        (八)强化土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第68-69页
        (九)建立健全土地整理法律制度体系第69-70页
        (十)积极推进公众参与第70-71页
    二、小结第71-72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第72-75页
    一、研究结论第72-73页
    二、创新点第73-74页
    三、研究不足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致谢第79-80页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80-81页
附录B 调查问卷第81-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客运专线钢轨磨耗与车辆动力学数值分析
下一篇: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机械振动信号稀疏分解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