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1 论文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公路景观规划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3.1 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12-14页 |
1.3.2 公路景观与交通安全的关系分析 | 第14-15页 |
1.3.3 公路景观与驾驶行为的关系分析 | 第15页 |
1.3.4 驾驶行为与心生理特征的关系分析 | 第15-16页 |
1.3.5 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公路景观围合度的归类研究 | 第20-36页 |
2.1 公路景观与景观围合度的基础研究 | 第20-27页 |
2.1.1 公路景观内涵认知基础 | 第20-23页 |
2.1.2 景观空间内涵认知基础 | 第23-27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27-30页 |
2.2.1 实验前准备 | 第27-28页 |
2.2.2 实验方案 | 第28-30页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0-34页 |
2.3.1 景观围合度聚类分析 | 第30-32页 |
2.3.2 视野开阔程度校验分析 | 第32-34页 |
2.3.3 景观围合度与视野开阔程度的关系分析 | 第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基于公路景观围合度的驾驶特征研究 | 第36-60页 |
3.1 公路景观与驾驶特征的研究基础 | 第36-38页 |
3.1.1 公路景观对驾驶人的影响作用 | 第36页 |
3.1.2 驾驶人对公路景观的反馈认知 | 第36-37页 |
3.1.3 问题引出 | 第37-38页 |
3.2 实验设计 | 第38-44页 |
3.2.1 实验者 | 第38页 |
3.2.2 实验器材 | 第38-39页 |
3.2.3 模拟场景 | 第39-40页 |
3.2.4 主观问卷 | 第40-41页 |
3.2.5 客观变量 | 第41-42页 |
3.2.6 实验流程 | 第42-43页 |
3.2.7 指标采集 | 第43-44页 |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4-57页 |
3.3.1 逼真度问卷评估 | 第44页 |
3.3.2 车辆运行指标统计分析 | 第44-48页 |
3.3.3 心电指标统计分析 | 第48-56页 |
3.3.4 车辆运行特征指标与心电特征指标的关系分析 | 第56-57页 |
3.4 驾驶特征提取 | 第57-58页 |
3.4.1 基于车辆运行指标的驾驶特征提取 | 第57页 |
3.4.2 基于心电指标的驾驶特征提取 | 第57-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不同景观围合度的公路长度阈值研究 | 第60-68页 |
4.1 公路长度阈值研究基础 | 第60页 |
4.2 公路长度理论阈值模型搭建 | 第60-63页 |
4.2.1 应激状态客观分析 | 第61-62页 |
4.2.2 模型搭建 | 第62-63页 |
4.3 公路长度阈值校验评估 | 第63-66页 |
4.3.1 压力测试问卷精度校验 | 第63-64页 |
4.3.2 应激状态主观评估 | 第64-66页 |
4.3.3 公路长度期望阈值评估 | 第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模拟驾驶实验有效性研究 | 第68-78页 |
5.1 有效性评估方法研究 | 第68页 |
5.2 实验设计 | 第68-69页 |
5.2.1 实验者 | 第68页 |
5.2.2 实验器材 | 第68页 |
5.2.3 实地场景 | 第68-69页 |
5.2.4 实验流程 | 第69页 |
5.2.5 心电指标采集 | 第69页 |
5.3 心电指标校验分析 | 第69-73页 |
5.3.1 开放场景心电指标校验分析 | 第70-71页 |
5.3.2 半开放场景心电指标校验分析 | 第71-72页 |
5.3.3 封闭场景心电指标校验分析 | 第72-73页 |
5.4 公路长度实际阈值计算 | 第73-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 第84-86页 |
图表索引 | 第86-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