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1 秦岭火地塘昆虫物种多样性简介 | 第9页 |
1.2 土壤微生物种类 | 第9-10页 |
1.2.1 细菌 | 第9页 |
1.2.2 真菌 | 第9-10页 |
1.2.3 放线菌 | 第10页 |
1.2.4 杆状病毒 | 第10页 |
1.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1.3.1 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法 | 第10-11页 |
1.3.2 生物标记法 | 第11页 |
1.3.3 群落水平生理学指纹(CLPP)或单一碳源利用模式法(SSCU) | 第11-12页 |
1.3.4 原位杂交技术(ISH) | 第12页 |
1.3.5 基因芯片技术 | 第12页 |
1.3.6 DNA长度多态性图谱分析 | 第12-13页 |
1.3.7 DNA单链构象多态性图谱分析(SSCP) | 第13页 |
1.4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13-15页 |
1.4.1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概述 | 第13-14页 |
1.4.2 PCR-DGGE技术的优点 | 第14-15页 |
1.4.3 PCR-DGGE技术的缺点 | 第15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5.1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5-16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2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2.1.1 昆虫种类调查 | 第17页 |
2.1.2 土壤的采集及保存 | 第17页 |
2.1.2.1 采样点选取 | 第17页 |
2.1.2.2 采样 | 第17页 |
2.2 试剂和仪器 | 第17-20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17-18页 |
2.2.2 主要试剂和溶液 | 第18-20页 |
2.2.2.1 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2.2.2.2 主要溶液 | 第19-2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2.3.1 土壤总DNA的提取(姚晓华 2005) | 第20页 |
2.3.2 引物设计 | 第20页 |
2.3.3 PCR扩增 | 第20-21页 |
2.3.4 目的基因片段的纯化 | 第21页 |
2.3.5 变性凝胶梯度电泳(DGGE)及染色 | 第21-22页 |
2.3.6 DGGE条带切胶回收 | 第22页 |
2.3.7 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4-36页 |
3.1 昆虫种类调查结果 | 第24页 |
3.2 土壤DNA提取结果 | 第24-25页 |
3.3 特异性引物的PCR扩增 | 第25页 |
3.4 DGGE电泳 | 第25-35页 |
3.4.1 高海拔地区 | 第25-28页 |
3.4.1.1 DGGE电泳结果与图谱分析 | 第25-27页 |
3.4.1.2 DGGE图谱的多样性分析 | 第27-28页 |
3.4.1.3 丰度(S)、香农-威纳多指数(H)、均匀度(Eh) | 第28页 |
3.4.2 中海拔地区 | 第28-31页 |
3.4.2.1 DGGE电泳结果与图谱分析 | 第28-30页 |
3.4.2.2 DGGE图谱的多样性分析 | 第30-31页 |
3.4.2.3 丰度(S)、香农-威纳多指数(H)、均匀度(Eh) | 第31页 |
3.4.3 低海拔地区 | 第31-34页 |
3.4.3.1 DGGE电泳结果与图谱分析 | 第31-33页 |
3.4.3.2 DGGE图谱的多样性分析 | 第33-34页 |
3.4.3.3 丰度(S)、香农-威纳多指数(H)、均匀度(Eh) | 第34页 |
3.4.4 DGGE条带的PCR检测 | 第34-35页 |
3.5 昆虫种类数与杆状病毒种类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36-37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作者简介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