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北编组站能力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发展现状 | 第8-9页 |
1.3 步骤与方法 | 第9-11页 |
第二章 车站概况 | 第11-20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1-12页 |
2.2 车场情况 | 第12-14页 |
2.3 车站作业 | 第14-20页 |
2.3.1 各方向行车量 | 第14-17页 |
2.3.2 各种货物列车的作业程序及时间标准 | 第17-20页 |
第三章 车站改编系统能力 | 第20-31页 |
3.1 驼峰解体能力 | 第20-26页 |
3.1.1 上行驼峰 | 第23-24页 |
3.1.2 下行驼峰 | 第24-26页 |
3.2 尾部编组能力 | 第26-30页 |
3.2.1 上行尾部编组 | 第27-28页 |
3.2.2 下行尾部编组 | 第28-30页 |
3.3 车站解编能力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车站到发系统能力 | 第31-40页 |
4.1 到达场通过能力 | 第31-35页 |
4.1.1 上行到达场通过能力 | 第32-34页 |
4.1.2 下行到达场通过能力 | 第34-35页 |
4.2 出发场通过能力 | 第35-39页 |
4.2.1 上行出发场通过能力 | 第37-38页 |
4.2.2 下行出发场通过能力 | 第38-39页 |
4.3 车站到发系统能力分析 | 第39-40页 |
第五章 车站各系统能力分析 | 第40-46页 |
5.1 车站设备及布置图分析 | 第40-41页 |
5.2 车站到达系统能力分析 | 第41-42页 |
5.3 车站出发系统能力分析 | 第42-43页 |
5.4 车站解体系统能力分析 | 第43-44页 |
5.5 车站编组系统能力分析 | 第44页 |
5.6 全站系统能力分析 | 第44-4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6-47页 |
6.1 总结 | 第46页 |
6.2 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