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水平管内蒸气冷凝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1.2.1 两相流型及流型图研究 | 第15-17页 |
1.2.2 水平光管内蒸气冷凝传热研究 | 第17-19页 |
1.2.3 强化管内蒸气冷凝传热研究 | 第19-22页 |
1.3 含不凝气的混合蒸汽冷凝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1.3.1 实验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3.2 模型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2章 水平光管内含不凝气体蒸汽冷凝规律实验研究 | 第29-57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直接测温法获取传热性能的实验系统 | 第29-36页 |
2.2.1 实验系统与流程 | 第29-31页 |
2.2.2 实验参数测量与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2.2.3 数据处理方法及不确定度分析 | 第32-35页 |
2.2.4 实验系统的可靠性验证 | 第35-36页 |
2.3 水平管内冷凝的两相流流型分析 | 第36-41页 |
2.4 影响冷凝传热特性的因素及规律分析 | 第41-46页 |
2.4.1 不凝气质量分数的影响 | 第41-43页 |
2.4.2 混合气质量通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2.4.3 系统压力的影响 | 第44-45页 |
2.4.4 冷却水流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2.5 冷凝传热性能轴向分布规律 | 第46-52页 |
2.5.1 管壁及气相主体温度的分布 | 第46-49页 |
2.5.2 冷凝传热量分布趋势 | 第49-51页 |
2.5.3 不同流型下传热系数的分布规律 | 第51-52页 |
2.6 混合蒸汽冷凝传热关联式 | 第52-56页 |
2.6.1 现有关联式存在的不足 | 第52-54页 |
2.6.2 基于流型的无因次关联式 | 第54-56页 |
2.7 小结 | 第56-57页 |
第3章 内波外螺纹管管内冷凝强化性能实验研究 | 第57-81页 |
3.1 引言 | 第57页 |
3.2 间接测量法获取传热性能的实验系统 | 第57-64页 |
3.2.1 实验系统与流程 | 第57-58页 |
3.2.2 内波外螺纹管结构参数 | 第58-60页 |
3.2.3 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60-62页 |
3.2.4 间接法测量管内传热性能的准确性验证 | 第62-64页 |
3.3 强化管管内冷凝强化性能研究 | 第64-71页 |
3.3.1 传热系数的强化 | 第64-67页 |
3.3.2 流阻特性研究 | 第67-70页 |
3.3.3 综合性能评价 | 第70-71页 |
3.4 不凝气对强化管管内冷凝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71-80页 |
3.4.1 混合气进口条件的影响 | 第71-74页 |
3.4.2 强化管结构参数对冷凝的影响 | 第74-76页 |
3.4.3 混合蒸汽在水平光管和强化管内冷凝的对比分析 | 第76-80页 |
3.5 小结 | 第80-81页 |
第4章 含不凝气体混合蒸汽管内冷凝通用传热模型 | 第81-101页 |
4.1 引言 | 第81页 |
4.2 通用冷凝模型的建立 | 第81-89页 |
4.2.1 扩散层理论的基本原理 | 第81-82页 |
4.2.2 液膜区的传热模型 | 第82-84页 |
4.2.3 气膜的传热传质过程 | 第84-88页 |
4.2.4 混合蒸汽物性参数的计算 | 第88-89页 |
4.3 冷凝模型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89-92页 |
4.3.1 分子量不均匀性的影响 | 第89-91页 |
4.3.2 抽吸效应的影响 | 第91-92页 |
4.3.3 界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92页 |
4.4 凝模型的求解流程 | 第92-96页 |
4.5 冷凝模型的可靠性分析 | 第96-100页 |
4.5.1 与实验数据的对比 | 第96-98页 |
4.5.2 与文献数据的对比 | 第98-100页 |
4.6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5章 通用冷凝传热模型的数值分析 | 第101-117页 |
5.1 引言 | 第101页 |
5.2 混合蒸汽光管内冷凝过程的数学模拟 | 第101-111页 |
5.2.1 传热性能的影响因素模拟 | 第101-103页 |
5.2.2 局部传热性能的数值分析 | 第103-111页 |
5.3 内波外螺纹管内混合气冷凝的传热分析 | 第111-116页 |
5.3.1 传热特性轴向分布规律 | 第111-113页 |
5.3.2 强化混合蒸汽冷凝的机理探讨 | 第113-116页 |
5.4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17-12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17-118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118-119页 |
6.3 展望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申请专利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