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3-14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2.2 创新点 | 第13-14页 |
1.3 基本概念与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20页 |
1.3.1 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 第14-18页 |
1.3.2 高校艺术社团及其活动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高校艺术社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独特价值 | 第20-33页 |
2.1 高校艺术社团在大学生自我完善中的价值 | 第20-24页 |
2.1.1 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更加接近 | 第20-22页 |
2.1.2 乐观积极的悦纳自我 | 第22-23页 |
2.1.3 积极有效的调节自我 | 第23-24页 |
2.2 高校艺术社团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中的价值 | 第24-29页 |
2.2.1 为大学生提供了交往的机会和情境 | 第24-26页 |
2.2.2 提高对人际交往基本原则和重要性的认识 | 第26-28页 |
2.2.3 正确运用交往艺术,提高交往能力 | 第28-29页 |
2.3 高校艺术社团在大学生压力释放及情绪管理中的价值 | 第29-30页 |
2.3.1 有助于大学生掌握正确释放不良情绪的方式 | 第29-30页 |
2.3.2 促进大学生产生高峰体验 | 第30页 |
2.4 高校艺术社团对塑造大学生良好人格的价值 | 第30-33页 |
2.4.1 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 第30-31页 |
2.4.2 自我弹性 | 第31-32页 |
2.4.3 能力的提高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高校艺术社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与分析——以天津理工大学大学生艺术团为例 | 第33-51页 |
3.1 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 第33页 |
3.1.1 调查目的 | 第33页 |
3.1.2 调查意义 | 第33页 |
3.2 调查对象、步骤及内容 | 第33-34页 |
3.3 调查结果 | 第34-38页 |
3.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34-35页 |
3.3.2 被调查者参加艺术社团活动的基本情况 | 第35-38页 |
3.4 调查分析与结论 | 第38-51页 |
3.4.1 大学生的自我满意度 | 第38-42页 |
3.4.2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 第42-46页 |
3.4.3 大学生的挫折应对与情绪管理 | 第46-48页 |
3.4.4 大学生人格完善 | 第48-51页 |
第四章 高校艺术社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设性思路 | 第51-58页 |
4.1 从政策上引导有关高校艺术社团活动的大方向 | 第51-52页 |
4.1.1 根据政策引导高校各部门相关工作的开展 | 第51-52页 |
4.2 学校要利用高校艺术社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 第52-54页 |
4.2.1 扩大以艺术社团为基础选修课程的受益范围,寓教于乐 | 第52页 |
4.2.2 积极引导大学生将艺术社团活动作为其重要休闲方式 | 第52-53页 |
4.2.3 开展艺术社团的校院两级建设,兼顾数量质量 | 第53-54页 |
4.3 高校艺术社团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创造有利条件 | 第54-55页 |
4.3.1 提高艺术社团指导教师队伍有关大学生心健康教育的专业能力 | 第54页 |
4.3.2 定期开展诸如心理剧等形式的演出活动 | 第54-55页 |
4.3.3 在艺术社团内部进行心理方面的素质拓展活动 | 第55页 |
4.4 大学生要利用艺术社团的优势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 第55-58页 |
4.4.1 保证自身参加艺术社团的延续性 | 第55-56页 |
4.4.2 积极利用艺术社团的优势来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 | 第56页 |
4.4.3 将社会实践部分与所在艺术社团活动结合起来 | 第56-5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