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8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金属有机框架物 | 第12-19页 |
1.2.1 金属有机框架物的发展 | 第12-13页 |
1.2.2 金属有机框架物的典型结构 | 第13-16页 |
1.2.3 金属有机框架物的制备和影响因素 | 第16-19页 |
1.3 金属有机框架物膜 | 第19-33页 |
1.3.1 金属有机框架物膜的发展 | 第19页 |
1.3.2 金属有机框架物膜的制备 | 第19-27页 |
1.3.3 金属有机框架物膜的应用 | 第27-33页 |
1.4 金属有机多面体的研究进展 | 第33-35页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35-38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案和样品表征 | 第38-46页 |
2.1 引言 | 第38页 |
2.2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38-39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38-39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39页 |
2.3 基本原料合成方法 | 第39-40页 |
2.3.1 氢氧化铜纳米线的制备 | 第39-40页 |
2.3.2 氧化铜纳米片的制备 | 第40页 |
2.3.3 5-十二烷氧基间苯二甲酸的合成 | 第40页 |
2.4 综合测试设备 | 第40-42页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 第40-41页 |
2.4.2 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 | 第41页 |
2.4.3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 | 第41页 |
2.4.4 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 | 第41-42页 |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 | 第42页 |
2.4.6 气体吸附测试 | 第42页 |
2.5 5-十二烷氧基间苯二甲酸的表征 | 第42-46页 |
第三章 MOP-18管状晶体及薄膜的制备和生长机理研究 | 第46-64页 |
3.1 引言 | 第46-47页 |
3.2 实验与测试 | 第47-49页 |
3.2.1 硝酸铜制备MOP-18棒状晶体 | 第47页 |
3.2.2 氢氧化铜纳米线制备MOP-18管状晶体 | 第47-48页 |
3.2.3 MOP-18棒状晶体重结晶 | 第48页 |
3.2.4 氢氧化铜纳米线制备MOP-18薄膜 | 第48-49页 |
3.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分析 | 第4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2页 |
3.3.1 CHNs制备的MOP-18管状晶体的表征 | 第49-53页 |
3.3.2 冷却速率对MOP-18管状晶体形成的影响 | 第53-54页 |
3.3.3 氨水对MOP-18分子自组装反应和结晶过程的影响 | 第54-57页 |
3.3.4 MOP-18管状晶体形成机理研究 | 第57-59页 |
3.3.5 MOP-18膜的制备和影响因素 | 第59-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氧化铜纳米片制备HKUST-1晶体及薄膜 | 第64-88页 |
4.1 引言 | 第64-65页 |
4.2 实验与测试 | 第65-67页 |
4.2.1 氧化铜纳米片室温搅拌反应制备HKUST-1粉末 | 第65页 |
4.2.2 氧化铜纳米片膜室温溶液反应制备HKUST-1薄膜 | 第65-66页 |
4.2.3 HKUST-1薄膜的气体分离性能测试 | 第66-6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7-85页 |
4.3.1 氧化铜纳米片制备的HKUST-1粉末表征 | 第67-71页 |
4.3.2 溶剂种类对制备HKUST-1膜的影响 | 第71-78页 |
4.3.3 甲酸钠对制备HKUST-1膜的影响 | 第78-84页 |
4.3.4 气体分离性能研究 | 第84-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8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8-90页 |
5.1 结论 | 第88-89页 |
5.2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个人简历 | 第102-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