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相微乳液驱室内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10页 |
1.1.1 聚合物驱 | 第7-8页 |
1.1.2 碱水驱 | 第8页 |
1.1.3 表面活性剂驱 | 第8-10页 |
1.2 微乳液驱国内外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3.3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微乳液驱油技术理论 | 第14-22页 |
2.1 微乳液形成机理 | 第14-15页 |
2.2 微乳液的结构 | 第15页 |
2.3 微乳液的分类 | 第15-17页 |
2.4 微乳液性能 | 第17页 |
2.5 微乳液配制方法 | 第17-19页 |
2.6 微乳液体系驱油机理 | 第19-20页 |
2.7 微乳液相行为的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均相微乳液制备及性能评价 | 第22-31页 |
3.1 均相微乳液配方设计 | 第22-25页 |
3.1.1 实验条件与方法 | 第22页 |
3.1.2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22-25页 |
3.2 均相微乳液体系性能评价 | 第25-31页 |
3.2.1 粒径及注入能力分析 | 第26-27页 |
3.2.2 界面张力 | 第27-28页 |
3.2.3 增溶能力 | 第28页 |
3.2.4 微乳液粘度 | 第28-30页 |
3.2.5 稳定性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均相微乳液影响因素研究 | 第31-44页 |
4.1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31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31页 |
4.2 体系组成对相态的影响 | 第31-38页 |
4.2.1 盐对相态的影响 | 第31-36页 |
4.2.2 醇对体系相态影响 | 第36-37页 |
4.2.3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相态的影响 | 第37-38页 |
4.3 组分浓度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 第38-40页 |
4.3.1 盐浓度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 第38-39页 |
4.3.2 醇浓度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4.4 组分浓度对增溶参数的影响 | 第40-41页 |
4.4.1 盐浓度对増溶参数的影响 | 第40页 |
4.4.2 醇浓度对増溶参数的影响 | 第40-41页 |
4.5 温度对微乳液的影响 | 第41-42页 |
4.6 酸碱度对微乳液的影响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微乳液驱岩心实验研究 | 第44-53页 |
5.1 实验药品及器材 | 第44页 |
5.2 注入方式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 第44-49页 |
5.2.1 微乳液+水段塞 | 第44-47页 |
5.2.2 微乳液+聚合物段塞 | 第47-49页 |
5.3 段塞大小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5.4(水驱)注入速度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 第50-53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 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