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视域下兰州市交通拥堵及其治理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1页 |
(二) 比较研究法 | 第11页 |
(三) 调查研究法 | 第11页 |
(四) 综合研究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兰州市交通拥堵概况 | 第12-20页 |
一、城域交通拥堵日渐突出 | 第12-13页 |
(一) 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人口剧增 | 第12-13页 |
(二) 消费升级致使汽车保有量急剧膨胀 | 第13页 |
(三) 基础设施滞后致使交通压力陡增 | 第13页 |
二、交通事故逐年增多 | 第13-15页 |
(一) 交通事故发生频繁 | 第14页 |
(二) 路车矛盾造就的安全隐患难以排除 | 第14-15页 |
(三) 改善措施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第15页 |
三、公交服务相对滞后 | 第15-17页 |
(一) 投入不足,公交发展滞后 | 第16页 |
(二) 软硬件设施落后,有待提高 | 第16-17页 |
(三) 缺乏“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 第17页 |
四、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 第17-20页 |
(一) 机动车污染物已成为兰州市的灾害 | 第18页 |
(二) 大排量、高耗能汽车没有得到有效限制 | 第18页 |
(三) 交通无序加重了兰州市的污染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交通拥堵导致的伦理困境 | 第20-25页 |
一、人车争路触碰市民伦理情感 | 第20-21页 |
(一) 交通拥堵导致普通市民出行难 | 第20页 |
(二) 出行不便聚集市民怨气 | 第20-21页 |
(三) 绿色低碳出行没能有效践行 | 第21页 |
二、机动车限行频引市民抵触 | 第21-23页 |
(一) 随意“限行”有悖法治精神 | 第22页 |
(二) “限行”加剧公共交通压力 | 第22-23页 |
(三) “限行”降低市民生活质量 | 第23页 |
三、“畅交通”与“保民生”的伦理失衡 | 第23-25页 |
(一) 定量资金投向难以兼顾市民意愿 | 第24页 |
(二) 交通大额投资影响民生改善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对兰州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伦理反思 | 第25-30页 |
一、交通拥堵治理缺少伦理考量 | 第25-27页 |
(一) 自觉遵守交通秩序的观念尚未形成 | 第25页 |
(二) 保护市民合理合法权益的机制还不健全 | 第25-26页 |
(三) 缺乏“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 第26页 |
(四) 交通设计和建设中没有很好兼顾市民权益 | 第26-27页 |
二、民生工程设计缺乏人文理念 | 第27-28页 |
(一) 交通工程多追求单一的道路畅通 | 第27页 |
(二) 交通建设常忽视市民的幸福感 | 第27页 |
(三) 交通设计缺乏美感 | 第27-28页 |
三、交通设计与治理环节不接地气 | 第28-30页 |
(一) 建议渠道不畅 | 第28-29页 |
(二) 参与途径缺乏 | 第29页 |
(三) 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29-30页 |
第四章 交通拥堵治理问题的伦理应对 | 第30-34页 |
一、强化遵章守制的道德教育 | 第30-31页 |
(一) 建立交通建设的追责机制 | 第30页 |
(二) 明确管理者的责任要求与道德要求 | 第30-31页 |
(三) 畅通市民建议渠道 | 第31页 |
二、突出交通设计的人文精神 | 第31-32页 |
(一) 交通设计要立足长远 | 第31页 |
(二) 交通规划与建设体现人文关怀 | 第31-32页 |
(三)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者的社会责任 | 第32页 |
三、 交通设计与治理环节应接地气 | 第32-34页 |
(一) 交通建设应考虑发展以公交优先的政策导向 | 第33页 |
(二) 应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缓解兰州市民出行难问题 | 第33页 |
(三) 合理限制小型轿车保障兰州市交通和谐发展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附录一 | 第37-40页 |
附录二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