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一) 选题目的 | 第8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9-12页 |
(一) 国外对乌托邦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 国内对乌托邦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2-13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二) 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一章 《乌托邦》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 第13-17页 |
一、《乌托邦》的写作背景和理论渊源 | 第13-14页 |
(一) 时代背景 | 第13-14页 |
(二) 理论渊源 | 第14页 |
二、《乌托邦》的主要内容 | 第14-17页 |
(一) 财产共有与按需分配 | 第14-15页 |
(二) 生产劳动与务农为本 | 第15页 |
(三) 国民教育与学术研究 | 第15页 |
(四) 城市规划与卫生健康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乌托邦》的公平思想及其特点 | 第17-22页 |
一、《乌托邦》的公平思想 | 第17-19页 |
(一) 经济领域:主张财产公有、按需分配 | 第17-18页 |
(二) 政治领域:提倡民主选举,反对战争 | 第18页 |
(三) 文化领域:倡导精神快乐,注重科学文化 | 第18-19页 |
(四) 社会领域:追求人人劳动,共同富裕 | 第19页 |
二、《乌托邦》的公平思想特点 | 第19-22页 |
(一) 公平思想的前瞻性 | 第19-20页 |
(二) 公平观念的创新性 | 第20页 |
(三) 公平理论的奠基性 | 第20-22页 |
第三章 《乌托邦》公平思想的历史贡献与时代局限 | 第22-26页 |
一、《乌托邦》公平思想的历史贡献 | 第22-24页 |
(一) 理论导向功能 | 第22-23页 |
(二) 现实批判功能 | 第23页 |
(三) 精神激励功能 | 第23-24页 |
二、《乌托邦》公平思想的时代局限 | 第24-26页 |
(一) 脱离现实的空想性 | 第24页 |
(二) 保存奴隶的不平等性 | 第24页 |
(三) 民主政治的非科学性 | 第24-26页 |
第四章 《乌托邦》公平思想对我国实现社会公平的启示 | 第26-40页 |
一、共创:公平的实现基础 | 第27-30页 |
(一) 协调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 第27-28页 |
(二) 发展公平有序的社会环境 | 第28-29页 |
(三) 调动社会成员的一切积极因素 | 第29页 |
(四) 推动社会体制改革 | 第29-30页 |
二、共有:公平的制度保障 | 第30-35页 |
(一) 深化所有制改革 | 第30-31页 |
(二)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 第31-33页 |
(三)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33-34页 |
(四)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 第34-35页 |
三、共享:公平的目标追求 | 第35-40页 |
(一)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 第35-36页 |
(二) 均衡公共资源 | 第36-37页 |
(三) 保障个人发展机会 | 第37-38页 |
(四) 提升民众幸福感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