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22页 |
一、选题来源 | 第9-14页 |
(一) 何为弹幕 | 第9-10页 |
(二) 弹幕视频网站的出现 | 第10-14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三、研究背景及现状 | 第15-2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弹幕的形态分析 | 第22-36页 |
第一节 弹幕的文本内容 | 第22-26页 |
一、文本类型 | 第22-25页 |
(一) 基于视频文本的普通弹幕 | 第22-23页 |
(二) 游离于视频文本的“闲聊式”弹幕 | 第23-24页 |
(三) 无文字的“效果型”弹幕 | 第24页 |
(四) “空耳”弹幕 | 第24-25页 |
二、措辞语言——独特的弹幕语言体系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弹幕及弹幕视频的呈现 | 第26-32页 |
一、弹幕的呈现形式 | 第26-28页 |
(一) 普通弹幕与高级弹幕的呈现 | 第26-27页 |
(二) 视频文本与弹幕文本的“合”与“分” | 第27-28页 |
二、弹幕的可屏蔽性 | 第28-29页 |
三、弹幕视频的传播 | 第29-32页 |
(一) 扩散增殖的弹幕视频传播 | 第29-31页 |
(二) 传统线性传播模式的突破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弹幕的功能 | 第32-36页 |
一、叙事和渲染 | 第32-33页 |
二、带来围观式观赏体验 | 第33-34页 |
三、加强主动性与互动性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弹幕的亚文化特征 | 第36-53页 |
第一节 规范有序的弹幕网站部落生态 | 第36-41页 |
一、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的群体聚集 | 第36-37页 |
二、以弹幕用户为核心的内容生产 | 第37-39页 |
三、以文化资本为基础的分工合作 | 第39-40页 |
四、以自我约束为重点的弹幕规约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弹幕族的集体“二次生产” | 第41-46页 |
一、弹幕族“二次生产”的方式 | 第41-43页 |
(一) 弹幕播放器内的视频创作 | 第41-42页 |
(二) 覆于原文本的弹幕创作 | 第42-43页 |
二、弹幕族“二次生产”的独特性 | 第43-44页 |
(一) 简易性 | 第43页 |
(二) 日常性 | 第43-44页 |
三、弹幕族“二次生产”的内容价值与意义 | 第44-46页 |
(一) 对受众与文本关系的变革 | 第44-45页 |
(二) 对原视频文本内容的超越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弹幕族叛逆心理下的个性彰显与身份认同 | 第46-53页 |
一、娱乐中的温和抵抗 | 第46-49页 |
(一) 新媒介环境中抵抗的弱化 | 第47-48页 |
(二) 自娱自乐中反叛的消解 | 第48-49页 |
二、个人及群体身份认同 | 第49-53页 |
(一) 群体身份认同:“圈内”和“圈外” | 第50页 |
(二) 个人身份认同:“镜像我”和“镜中我” | 第50-53页 |
第三章 弹幕亚文化的社会成因 | 第53-62页 |
第一节 文化语境 | 第53-55页 |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盛 | 第53-54页 |
二、ACG文化的传播 | 第54-55页 |
第二节 技术支持 | 第55-57页 |
第三节 心理动因 | 第57-62页 |
一、发弹幕行为背后的心理 | 第57-59页 |
(一) 情绪宣泄:众人边看边“吐槽” | 第57-58页 |
(二) 互动社交:讨论盛宴中形成多元人际关系 | 第58页 |
(三) 自我表达:被倾听、被认可、被关注 | 第58-59页 |
二、看弹幕行为背后的心理 | 第59-62页 |
(一) 高密度的信息获取 | 第59页 |
(二) 陪伴归属:消解寂寞和情感共鸣 | 第59-60页 |
(三) 消遣娱乐:“化腐朽为神奇”的弹幕话语及评论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弹幕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 第62-67页 |
第一节 弹幕文化与主流文化间审美与价值观的冲突 | 第62-63页 |
一、非主流的内涵 | 第62-63页 |
二、反逻辑的颠覆 | 第63页 |
第二节 弹幕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互动交融 | 第63-67页 |
一、弹幕寄生于主流文化——以技术传播为导向 | 第63-65页 |
二、主流文化渗透入弹幕文化——弹幕视频网站走向大众化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后记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