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9页 |
1.1 相干光传输系统的研究背景 | 第11-17页 |
1.1.1 相干光检测技术的发展过程 | 第12-14页 |
1.1.2 基于DSP的相干光检测技术的应用 | 第14-16页 |
1.1.3 高速光传输系统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1.2 相干光接收机中的关键DSP算法 | 第17-24页 |
1.2.1 相干光传输系统模型及算法框架 | 第17-18页 |
1.2.2 色散补偿 | 第18-19页 |
1.2.3 偏振解复用与自适应均衡 | 第19-20页 |
1.2.4 载波恢复 | 第20-23页 |
1.2.5 光纤非线性效应均衡 | 第23-24页 |
1.3 LDPC码在相干光传输系统中应用 | 第24-27页 |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 第27-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9页 |
第二章 相位跳变解决方案研究 | 第39-51页 |
2.1 解决相位跳变的方案综述 | 第39-41页 |
2.2 差分编解码、导频符号解决相位跳变研究 | 第41-48页 |
2.2.1 硬差分译码及软差分译码 | 第41-43页 |
2.2.2 前向后向相位跳变消除算法 | 第43-45页 |
2.2.3 Turbo差分译码 | 第45-4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第三章 导频符号辅助的相位跳变消除技术 | 第51-73页 |
3.1 基于导频符号的相位跳变消除研究 | 第51-63页 |
3.1.1 导频符号辅助的相位展开算法 | 第52-54页 |
3.1.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4-57页 |
3.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7-58页 |
3.1.4 无相位跳变载波相位恢复方案 | 第58-63页 |
3.2 相位跳变消除联合LDPC译码 | 第63-68页 |
3.2.1 改进的相位展开方法 | 第63-66页 |
3.2.2 增强的载波相位恢复及FEC纠后性能 | 第66-6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第四章 盲相位跳变消除技术 | 第73-89页 |
4.1 基于滑窗和短时傅里叶变换的盲相位跳变消除 | 第73-78页 |
4.1.1 滑窗相位跳变检测技术 | 第74-76页 |
4.1.2 短时傅里叶变换相位跳变检测技术 | 第76-77页 |
4.1.3 盲相位跳变补偿原理 | 第77-78页 |
4.2 基于K-Means的盲相位跳变相位跳变消除技术 | 第78-85页 |
4.2.1 基本原理 | 第79-81页 |
4.2.2 LDPC非级联码情况下纠前性能 | 第81-82页 |
4.2.3 LDPC非级联码情况下纠后性能 | 第82-8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第五章 论文工作总结和展望 | 第89-91页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89-90页 |
5.2 论文工作展望 | 第90-91页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第91-93页 |
缩略语及专用术语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