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PS监测技术的滑坡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滑坡监测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6-17页 |
1.2.2 滑坡变形分析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9-20页 |
1.3.1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2. 滑坡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 第22-38页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2-24页 |
2.1.1 气象水文条件 | 第22-23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3-24页 |
2.2 地质条件 | 第24-30页 |
2.2.1 地层岩性 | 第24-25页 |
2.2.2 地质构造 | 第25-28页 |
2.2.3 地震 | 第28-29页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页 |
2.2.5 不良地质现象 | 第29-30页 |
2.2.6 人类工程活动 | 第30页 |
2.3 滑坡基本特征 | 第30-38页 |
2.3.1 滑坡边界和形态特征 | 第30-31页 |
2.3.2 滑坡钻探揭露地质特点 | 第31-33页 |
2.3.3 滑坡体结构特征 | 第33-35页 |
2.3.4 滑坡历史发展变化 | 第35-38页 |
3. 滑坡监测成果研究 | 第38-55页 |
3.1 滑坡监测目的及任务 | 第38页 |
3.2 监测点布设 | 第38-40页 |
3.3 监测方法及精度 | 第40-42页 |
3.3.1 水平位移观测 | 第40页 |
3.3.2 水准测量 | 第40-41页 |
3.3.3 三角高程测量 | 第41-42页 |
3.4 监测成果研究 | 第42-51页 |
3.4.1 宏观监测成果分析 | 第42-43页 |
3.4.2 GPS监测数据分析 | 第43-49页 |
3.4.3 发生形变的速率和滑动响应分析 | 第49-51页 |
3.4.4 观测数据与发生形变的整体分析 | 第51页 |
3.5 滑坡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 | 第51-55页 |
3.5.1 三峡水库蓄水 | 第52-53页 |
3.5.2 降雨 | 第53-55页 |
4. 滑坡形成演化过程研究及稳定性分析 | 第55-66页 |
4.1 滑坡形成与演化过程 | 第55-56页 |
4.2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 第56-57页 |
4.3 滑坡稳定性宏观分析 | 第57页 |
4.4 计算滑坡体的稳定性 | 第57-63页 |
4.4.1 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 | 第57-59页 |
4.4.2 滑坡体计算剖面选取 | 第59-60页 |
4.4.3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60-62页 |
4.4.4 计算工况及安全系数的选取 | 第62页 |
4.4.5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2-63页 |
4.5 稳定性综合评价 | 第63-66页 |
5. 滑坡监测方案优化设计及预警 | 第66-73页 |
5.1 监测技术依据 | 第66-67页 |
5.2 监测等级 | 第67页 |
5.3 监测仪器选择 | 第67-68页 |
5.4 观测方法及技术指标 | 第68-70页 |
5.4.1 坐标系统 | 第68页 |
5.4.2 水平位移观测 | 第68页 |
5.4.3 水准测量 | 第68-69页 |
5.4.4 三角高程测量 | 第69-70页 |
5.5 监测周期及监测频率 | 第70页 |
5.6 监测预警 | 第70-73页 |
5.6.1 监测预警分级 | 第70-71页 |
5.6.2 预警指标体系 | 第71-73页 |
6. 滑坡治理方案建议 | 第73-75页 |
6.1 滑坡治理方案设计原则 | 第73页 |
6.2 滑坡治理工程措施 | 第73-75页 |
6.2.1 支挡 | 第73页 |
6.2.2 回填两侧冲沟 | 第73-74页 |
6.2.3 护坡 | 第74页 |
6.2.4 完善排水系统 | 第74-75页 |
7. 结论及展望 | 第75-7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5-77页 |
7.2 未来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