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绪论 | 第12-24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1. 移动学习的现实之需 | 第12页 |
2. 移动学习的现实之困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1. 国外移动学习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2. 国内移动学习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3. 研究述评 | 第20页 |
(四)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0-21页 |
1.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2.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4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二、移动学习的内涵、特点及其理论基础 | 第24-34页 |
(一) 移动学习的内涵 | 第24-28页 |
1. 不同视角下的移动学习 | 第24-26页 |
2. 移动学习概念的界定 | 第26-28页 |
(二) 移动学习的特点 | 第28-30页 |
1. 移动学习设备的便携性与移动性 | 第28-29页 |
2. 移动学习环境的虚拟性、情境性和即时性 | 第29-30页 |
3. 移动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交互性和间断性 | 第30页 |
(三) 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 | 第30-34页 |
1. 非正式学习理论 | 第30-32页 |
2.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第32-34页 |
三、移动学习在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 第34-58页 |
(一) 研究设计 | 第34-37页 |
1. 问卷设计 | 第34-35页 |
2. 调查样本 | 第35-37页 |
(二) 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的现状调查 | 第37-58页 |
1. 英语学习的现状 | 第38-39页 |
2. 移动学习的认知现状 | 第39-41页 |
3. 移动学习的环境现状 | 第41-42页 |
4. 移动设备的使用现状 | 第42-44页 |
5. 移动资源的利用现状 | 第44-47页 |
6. 移动学习的表现现状 | 第47-52页 |
7. 移动学习的适应现状 | 第52-58页 |
四、移动学习在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58-67页 |
(一) 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的有效性分析 | 第58-61页 |
1. 延长了学习时间:从“课内学习”到“课内外学习相结合” | 第58-59页 |
2. 扩大了学习空间:从“去哪学”到“随地学” | 第59页 |
3. 树立了自主学习的观念: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 第59-60页 |
4. 丰富了学习过程:从“书本学习”到“情境学习” | 第60-61页 |
(二) 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61-67页 |
1. 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内容、过程及效果问题 | 第61-64页 |
2. 学习环境中的设备、资源及网络问题 | 第64-65页 |
3. 学习过程中的策略、反馈及交互问题 | 第65-67页 |
五、大学生移动学习的提升对策 | 第67-73页 |
(一) 增强学习者移动学习的内驱力 | 第67-69页 |
1. 转变学习观念:变“以考为主”为“以学为主” | 第67页 |
2. 强化主体意识:变“他控学习”为“自主学习” | 第67-68页 |
3. 转化学习态度:变“浅层学习”为“深度学习” | 第68页 |
4. 强化学习行为:变“间断性学习”为“连续性学习” | 第68-69页 |
5. 融合学习方式:变“单一化学习”为“多元化学习” | 第69页 |
6. 寻找学习伙伴:变“独立学习”为“共同学习” | 第69页 |
(二) 优化校内移动学习环境 | 第69-71页 |
1. 学校提供必要的移动服务 | 第70页 |
2. 教师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 | 第70-71页 |
(三) 完善、开发移动资源 | 第71-73页 |
1. 归类、完善已有资源 | 第71-72页 |
2. 设计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资源 | 第72页 |
3. 提高资源质量,降低收费标准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1 | 第76-81页 |
附录2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