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1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8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9页 |
1.2.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9页 |
1.2.2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9页 |
1.3 本文的创新 | 第9-11页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2.3 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3 风险导向审计下分析程序的具体应用 | 第14-26页 |
3.1 运用分析程序的前提条件 | 第14-15页 |
3.1.1 审计人员运用分析程序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 第14页 |
3.1.2 运用分析程序的基本条件 | 第14-15页 |
3.1.3 影响分析程序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 | 第15页 |
3.1.4 企业经营环境的稳定性 | 第15页 |
3.2 风险导向审计下分析程序在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阶段的具体运用 | 第15-22页 |
3.2.1 分析程序的界定 | 第15-16页 |
3.2.2 分析程序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作用 | 第16页 |
3.2.3 风险导向下分析程序的特点 | 第16-17页 |
3.2.4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阶段分析程序的实施过程 | 第17-19页 |
3.2.4.1 收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 | 第17页 |
3.2.4.2 运用分析模型进行分析 | 第17页 |
3.2.4.3 确定是否存在重大差异 | 第17-18页 |
3.2.4.4 分析、调查重大差异 | 第18页 |
3.2.4.5 针对差异评估审计风险 | 第18-19页 |
3.2.5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阶段分析程序实施的技术方法 | 第19-21页 |
3.2.6 分析程序在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阶段的运用 | 第21-22页 |
3.3 风险导向审计下分析程序在实质性程序阶段的具体运用 | 第22-23页 |
3.4 风险导向审计下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总体复核阶段的具体运用 | 第23页 |
3.5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运用分析程序的现状 | 第23-26页 |
3.5.1 不重视分析程序的运用 | 第23-24页 |
3.5.2 数据收集不全 | 第24页 |
3.5.3 执业人员风险意识不强 | 第24-25页 |
3.5.4 风险评估结果过分依赖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 | 第25页 |
3.5.5 运用的分析程序方法过于简单 | 第25页 |
3.5.6 未有效运用辅助审计软件 | 第25-26页 |
4 分析程序的具体运用——以A公司审计为例 | 第26-52页 |
4.1 A公司概况 | 第27-28页 |
4.2 分析程序在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阶段的具体运用 | 第28-50页 |
4.2.1 基于战略经营风险分析的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阶段的运用 | 第28-35页 |
4.2.1.1 宏观外部环境分析——PEST分析 | 第28-30页 |
4.2.1.2 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种竞争力模型分析 | 第30-33页 |
4.2.1.3 A公司竞争力评价——SWOT分析 | 第33-34页 |
4.2.1.4 A公司战略经营风险评价 | 第34-35页 |
4.2.2 基于财务风险分析的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阶段的运用 | 第35-45页 |
4.2.2.1 A公司基础财务资料 | 第35-38页 |
4.2.2.2 A公司资本结构分析 | 第38-40页 |
4.2.2.3 A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 第40-41页 |
4.2.2.4 A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 第41-43页 |
4.2.2.5 A公司营运能力分析 | 第43-45页 |
4.2.2.6 A公司成长能力分析 | 第45页 |
4.2.2.7 A公司财务风险评价 | 第45页 |
4.2.3 确定A公司重点审计领域 | 第45-50页 |
4.3 A公司运用分析程序存在的问题 | 第50-52页 |
4.3.1 数据收集不全 | 第50页 |
4.3.2 运用分析程序的结果未考虑其存在的风险 | 第50-51页 |
4.3.3 风险评估结果过分依赖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 | 第51页 |
4.3.4 运用的分析程序方法过于简单 | 第51页 |
4.3.5 未有效运用辅助审计软件 | 第51-52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2-54页 |
5.1 结论 | 第52页 |
5.2 完善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分析程序运用的建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