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4-17页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4-16页 |
1.1.2 论文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1.3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4-25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5页 |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8-30页 |
第2章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及其演化概述 | 第30-58页 |
2.1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内涵 | 第30-36页 |
2.1.1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界定 | 第30-32页 |
2.1.2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节点构成 | 第32-33页 |
2.1.3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特性 | 第33-36页 |
2.2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结构测度 | 第36-44页 |
2.2.1 网络基本结构及关联关系分析 | 第36-40页 |
2.2.2 网络结构测度及指标构建 | 第40-44页 |
2.3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的内涵 | 第44-48页 |
2.3.1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的界定 | 第44-47页 |
2.3.2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的特性 | 第47-48页 |
2.4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的阶段 | 第48-57页 |
2.4.1 基于网络结构的演化阶段划分 | 第48-51页 |
2.4.2 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化阶段的实证分析 | 第51-5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3章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化机理 | 第58-94页 |
3.1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化机理分析框架 | 第58-60页 |
3.2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形成机理 | 第60-73页 |
3.2.1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形成条件 | 第60-62页 |
3.2.2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形成过程 | 第62-73页 |
3.3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扩张机理 | 第73-82页 |
3.3.1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增长机理 | 第73-78页 |
3.3.2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择优机理 | 第78-82页 |
3.4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增效机理 | 第82-92页 |
3.4.1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结构演进 | 第83-86页 |
3.4.2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关系递进 | 第86-9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4章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节点运作机理 | 第94-124页 |
4.1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节点运作机理分析框架 | 第94-97页 |
4.1.1 CAS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分析中的适用性 | 第94-96页 |
4.1.2 基于CAS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节点运作机理模型 | 第96-97页 |
4.2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节点的刺激性机理 | 第97-106页 |
4.2.1 刺激的本质:环境反馈 | 第97-98页 |
4.2.2 外部环境的刺激 | 第98-101页 |
4.2.3 内部环境的刺激 | 第101-106页 |
4.3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节点的适应性机理 | 第106-118页 |
4.3.1 适应的本质:主体学习 | 第106-107页 |
4.3.2 合作伙伴的动态选择 | 第107-113页 |
4.3.3 合作策略的动态优化 | 第113-117页 |
4.3.4 合作收益的动态调整 | 第117-118页 |
4.4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节点的回声机理 | 第118-123页 |
4.4.1 回声的本质:聚集体涌现 | 第118-119页 |
4.4.2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节点匹配过程 | 第119-121页 |
4.4.3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回声结构 | 第121-12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5章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的仿真 | 第124-147页 |
5.1 演化算法的构建 | 第124-127页 |
5.1.1 基于BA-CAS的演化算法构建框架 | 第124-125页 |
5.1.2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拓扑结构 | 第125-126页 |
5.1.3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的参数设计 | 第126页 |
5.1.4 演化算法的步骤 | 第126-127页 |
5.2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的仿真参数赋值 | 第127-131页 |
5.2.1 产学研仿真参数数值设计 | 第127-129页 |
5.2.2 产学研专家调研与专家聚类分析 | 第129-131页 |
5.3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的仿真实验设计 | 第131-135页 |
5.3.1 模拟平台Netlogo的选择 | 第131-132页 |
5.3.2 基于演化算法的模拟程序流程框架 | 第132-133页 |
5.3.3 基于参数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仿真界面设计 | 第133-134页 |
5.3.4 基于专家聚类的仿真实验设计 | 第134-135页 |
5.4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仿真结果及演化规律 | 第135-146页 |
5.4.1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的仿真实现 | 第135-136页 |
5.4.2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结构的仿真结果及演化规律 | 第136-140页 |
5.4.3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化阶段的仿真结果及演化规律 | 第140-14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第6章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化机制 | 第147-179页 |
6.1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化机制的构建 | 第147-148页 |
6.2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集聚机制 | 第148-158页 |
6.2.1 网络节点集聚机制 | 第148-154页 |
6.2.2 网络知识集聚机制 | 第154-158页 |
6.3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协同机制 | 第158-169页 |
6.3.1 网络资源—战略—结构的协同分析 | 第158-159页 |
6.3.2 网络资源—结构协同机制 | 第159-163页 |
6.3.3 网络战略—结构协同机制 | 第163-166页 |
6.3.4 网络节点—关系协同机制 | 第166-169页 |
6.4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控制机制 | 第169-176页 |
6.4.1 牵制控制与反馈调节的逻辑关系 | 第169页 |
6.4.2 网络权利牵制机制 | 第169-173页 |
6.4.3 网络学习反馈机制 | 第173-176页 |
6.5 网络演化机制运行的保障措施 | 第176-178页 |
6.5.1 优化创新投融资环境 | 第176-177页 |
6.5.2 加强人才引进与队伍建设 | 第177页 |
6.5.3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 第177-17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78-179页 |
结论 | 第179-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96-197页 |
致谢 | 第197-198页 |
附录 | 第198-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