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1 我国当下城市化下的村庄发展 | 第11-12页 |
1.1.2 新型城镇化对村庄规划带来的契机与挑战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文献研究 | 第13-14页 |
1.3.2 案例研究 | 第14页 |
1.3.3 实地研究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 第14-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1.4.2 框架研究 | 第17-18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页 |
1.5.1 新型城镇化 | 第18页 |
1.5.2 村庄保护与发展规划 | 第18页 |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1.6.1 国外研究 | 第18-19页 |
1.6.2 国内研究 | 第19-20页 |
1.7 述评 | 第20-23页 |
1.7.1 重视理论研究,轻视客观实践 | 第20页 |
1.7.2 重视建筑学,轻视规划学 | 第20-21页 |
1.7.3 重城市规划,轻乡村规划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元阳哈尼梯田村庄规划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 第23-41页 |
2.1 村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3-28页 |
2.1.1 评价指标体系适用范围界定 | 第23-24页 |
2.1.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4-25页 |
2.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5-26页 |
2.1.4 数据来源 | 第26页 |
2.1.5 指标说明 | 第26-28页 |
2.2 村庄评价指标数据统一化确定 | 第28-30页 |
2.2.1 确立数据统一化原则 | 第28页 |
2.2.2 数据统一化 | 第28-29页 |
2.2.3 数据指标计算及修正 | 第29-30页 |
2.3 评价模型构建 | 第30页 |
2.4 评价指标计算 | 第30-41页 |
2.4.1 原始指标数据的计算方法 | 第30-32页 |
2.4.2 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 第32-37页 |
2.4.3 行政村综合评价模型 | 第37-41页 |
第三章 评价指标体系下阿勐控行政村村庄现状、规划的评价与分析 | 第41-71页 |
3.1 阿勐控行政村现状 | 第41-46页 |
3.1.1 区域位置 | 第41页 |
3.1.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41-44页 |
3.1.3 资源条件 | 第44页 |
3.1.4 设施现状 | 第44-46页 |
3.2 阿勐控行政村及所辖自然村综合评价 | 第46-71页 |
3.2.1 发展质量指标分析 | 第46-61页 |
3.2.2 可持续发展 | 第61-65页 |
3.2.3 城乡协调发展 | 第65-71页 |
第四章 阿勐控行政村现状综合价值评估与规划发展对策 | 第71-79页 |
4.1 现状村庄综合价值评估 | 第71-72页 |
4.2 评价的不足及参考意义 | 第72-73页 |
4.3 结论分析与价值分类 | 第73-74页 |
4.4 三类村庄特征分析 | 第74-79页 |
4.4.1 A类村庄——以提升物质空间为主要目的 | 第74-76页 |
4.4.2 B类村庄——以完善物质空间不足、优化产业结构为主要目的 | 第76-77页 |
4.4.3 C类村庄——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要目的 | 第77-79页 |
第五章 评价指标体系下的阿勐控行政村规划及所辖自然村规划 | 第79-115页 |
5.1 发展优势条件 | 第79页 |
5.1.1 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 第79页 |
5.2 发展质量规划 | 第79-99页 |
5.2.1 经济发展质量 | 第79-84页 |
5.2.2 社会发展质量 | 第84-87页 |
5.2.3 社会发展质量规划分析 | 第87-90页 |
5.2.4 空间规划质量 | 第90-99页 |
5.3 可持续发展规划 | 第99-103页 |
5.3.1 效率乡村 | 第99-101页 |
5.3.3 集约乡村 | 第101-103页 |
5.4 城乡协调发展 | 第103-105页 |
5.5 评价指标体系对村庄规划作用 | 第105-115页 |
5.5.1 对村庄经济发展规划的作用 | 第106-107页 |
5.5.2 对村庄社会发展规划的作用 | 第107-110页 |
5.5.3 对村庄空间规划的作用 | 第110-112页 |
5.5.4 对村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 第112-113页 |
5.5.5 对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 | 第113页 |
5.5.6 总结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22-123页 |
附录B: 图片索引 | 第123-125页 |
附件 | 第125-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