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小城镇旅游持续升温 | 第12页 |
1.1.2 政策机遇——云南省重点打造旅游小城镇 | 第12-13页 |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3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写作框架 | 第15-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基础研究 | 第18-3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旅游小城镇 | 第18页 |
2.1.2 城镇空间形态 | 第18-19页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8页 |
2.2.1 旅游小城镇 | 第19-24页 |
2.2.2 城镇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 第24-26页 |
2.2.3 总结:已有研究对本论文的启示 | 第26-28页 |
2.3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概况 | 第28-30页 |
2.3.1 旅游小城镇类型 | 第28页 |
2.3.2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 | 第28-30页 |
2.4 研究案例的选择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勐罕镇形态变化研究 | 第32-66页 |
3.1 勐罕镇概况 | 第32-35页 |
3.1.1 区位与交通 | 第32页 |
3.1.2 历史与文化 | 第32-33页 |
3.1.3 人口与规模 | 第33页 |
3.1.4 资源与产业 | 第33-34页 |
3.1.5 类型与特色 | 第34-35页 |
3.2 旅游发展情况 | 第35-36页 |
3.3 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 第36-41页 |
3.3.1 现状经济基本情况 | 第36-38页 |
3.3.2 镇区业态情况 | 第38-41页 |
3.4 社会生活、生产变化情况 | 第41-42页 |
3.5 物质空间形态变化 | 第42-54页 |
3.5.1 空间格局变化 | 第42-45页 |
3.5.2 街道空间与标志物变化 | 第45-51页 |
3.5.3 建筑形式与功能 | 第51-52页 |
3.5.4 整体风貌变化 | 第52-54页 |
3.6 旅游村落-傣族园分析 | 第54-64页 |
3.6.1 村寨概况 | 第54页 |
3.6.2 旅游与经济发展情况 | 第54-56页 |
3.6.3 物质空间形态变化情况 | 第56-63页 |
3.6.4 变化特征 | 第63-64页 |
3.7 社会空间形态变迁 | 第64-66页 |
3.7.1 社会空间分异 | 第64页 |
3.7.2 经济空间 | 第64页 |
3.7.3 文化活动变迁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勐仑镇形态变化研究 | 第66-90页 |
4.1 勐仑镇概况 | 第66-68页 |
4.1.1 区位与交通 | 第66页 |
4.1.2 历史与文化 | 第66-67页 |
4.1.3 人口与规模 | 第67页 |
4.1.4 资源与产业 | 第67页 |
4.1.5 类型与特色 | 第67-68页 |
4.2 旅游发展情况 | 第68-70页 |
4.3 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 第70-72页 |
4.3.1 现状经济基本情况及发展变化 | 第70-71页 |
4.3.2 业态情况 | 第71-72页 |
4.4 社会生活、生产变化情况 | 第72-73页 |
4.5 物质空间形态变化 | 第73-82页 |
4.5.1 空间格局变化 | 第73-76页 |
4.5.2 街巷空间与标志物变化 | 第76-79页 |
4.5.3 建筑形式与功能 | 第79-81页 |
4.5.4 整体风貌变化 | 第81-82页 |
4.6 勐仑镇旅游村落-城子村分析 | 第82-87页 |
4.6.1 村寨概况 | 第82页 |
4.6.2 经济与旅游发展情况 | 第82-83页 |
4.6.3 物质空间形态变化情况 | 第83-87页 |
4.7 社会空间形态变迁 | 第87-90页 |
4.7.1 社会空间分异 | 第87页 |
4.7.2 经济空间 | 第87页 |
4.7.3 文化活动变迁 | 第87-90页 |
第五章 旅游小城镇形态变化特征及比较研究 | 第90-100页 |
5.1 近15年小城镇形态变化的一般特征 | 第90-92页 |
5.1.1 外部空间的扩张 | 第90-91页 |
5.1.2 内部空间的持续更新 | 第91页 |
5.1.3 “镇中村” | 第91-92页 |
5.2 勐罕镇与勐仑镇对比 | 第92-96页 |
5.2.1 两镇旅游发展情况对比 | 第93页 |
5.2.2 两镇业态经济发展情况对比 | 第93-94页 |
5.2.3 两镇社会生活、生产变化情况对比 | 第94页 |
5.2.4 两镇物质空间形态变化情况对比 | 第94-96页 |
5.3 傣族园与城子村对比 | 第96-97页 |
5.4 旅游小城镇形态变化趋势的展望 | 第97-100页 |
5.4.1 跳跃式空间拓展 | 第97-98页 |
5.4.2 旅游地产带动城镇外围空间开发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 第100-114页 |
6.1 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0-109页 |
6.1.1 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转型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6.1.2 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6.1.3 空间生产机制 | 第104页 |
6.1.4 单体建筑的转型与再利用 | 第104-107页 |
6.1.5 土地管理模式与投资运营 | 第107-108页 |
6.1.6 其他因素 | 第108-109页 |
6.2 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发展对策研究 | 第109-114页 |
6.2.1 “特色小镇”机遇和政策的把握 | 第109-110页 |
6.2.2 “总体效益最优化”的城乡空间整合机制 | 第110-111页 |
6.2.3 “社会融合”的城镇空间功能布局策略 | 第111-112页 |
6.2.4 “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并重 | 第112-114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第114-118页 |
7.1 本论文基本结论与借鉴意义 | 第114-116页 |
7.2 本研究中的不足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26-128页 |
附录B: 图片索引 | 第128-132页 |
附录C: 论文使用的问卷 | 第132-134页 |
附录D: 访谈选载 | 第134-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