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的目标 | 第12-13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3.1 生态保护红线研究 | 第14-15页 |
1.3.2 “多规合一”研究 | 第15-19页 |
1.4 研究内容和范围 | 第19-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范围 | 第20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 | 第24-30页 |
2.1 概念辨析 | 第24-26页 |
2.1.1 生态保护红线 | 第24-25页 |
2.1.2 “多规合一” | 第25页 |
2.1.3 在“多规合一”中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2.2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基础理论 | 第26-30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27页 |
2.2.2 生态安全理论 | 第27页 |
2.2.3 生态系统完整性理论 | 第27页 |
2.2.4 生态承载力理论 | 第27-28页 |
2.2.5 多规协同理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实践与面临问题 | 第30-44页 |
3.1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实践历程 | 第30-31页 |
3.1.1 起步阶段(2005以前) | 第30页 |
3.1.2 发展阶段(2005-2010年) | 第30-31页 |
3.1.3 全面展开阶段(2011-至今) | 第31页 |
3.2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实践层面 | 第31-35页 |
3.2.1 国家层面 | 第32-33页 |
3.2.2 省、市域层面 | 第33-34页 |
3.2.3 县域层面 | 第34-35页 |
3.3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分析 | 第35-40页 |
3.3.1 生态评价类 | 第36-37页 |
3.3.2 生态区域叠图类 | 第37-38页 |
3.3.3 “多规合一”整合类 | 第38-40页 |
3.4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临问题分析 | 第40-44页 |
3.4.1 生态保护规划在我国现行规划体系中缺位 | 第40页 |
3.4.2 生态保护红线涉及部门多,规划和管理都缺乏有效协调 | 第40-41页 |
3.4.3 划定技术路线不全面,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失效 | 第41页 |
3.4.4 现有生态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还需细化 | 第41-42页 |
3.4.5 限于技术理性的探索,而非体制机制的创新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方法完善 | 第44-58页 |
4.1 完善空间规划体系 | 第44页 |
4.2 研判区域生态环境关键问题 | 第44-45页 |
4.3 生态系统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评价 | 第45-47页 |
4.3.1 评价指标与因子的选取 | 第45-46页 |
4.3.2 生态系统功能重要性评价方法 | 第46-47页 |
4.3.3 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 第47页 |
4.4 制定“规则”形成“多规”统一的“一张图” | 第47-51页 |
4.4.1 制定“多规”协调原则化解“多规”矛盾 | 第47-48页 |
4.4.2 统一“多规”基础空间数据 | 第48-50页 |
4.4.3 衔接“多规”规划数据 | 第50-51页 |
4.4.4 形成“多规”一致的“一张图” | 第51页 |
4.5 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构建与划定 | 第51-54页 |
4.5.1 生态保护红线体系的国家标准 | 第51-52页 |
4.5.2 国内部分城市生态保护红线体系 | 第52-53页 |
4.5.3 生态保护红线体系的完善 | 第53-54页 |
4.5.4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与叠加原则 | 第54页 |
4.6 生态保护红线空间管制与事权划分 | 第54-58页 |
4.6.1 生态保护红线空间管制 | 第54-55页 |
4.6.2 生态保护红线空间事权划分 | 第55-57页 |
4.6.3 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协调原则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弥勒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实践 | 第58-98页 |
5.1 弥勒市“多规合一”规划工作基本情况 | 第58-59页 |
5.1.1 规划的体系 | 第58页 |
5.1.2 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 第58页 |
5.1.3 规划的范围和期限 | 第58-59页 |
5.1.4 规划技术路线 | 第59页 |
5.2 弥勒市基本概况 | 第59-62页 |
5.2.1 弥勒市区位 | 第59-60页 |
5.2.2 弥勒市自然条件 | 第60页 |
5.2.3 弥勒市地形地貌 | 第60-62页 |
5.2.4 弥勒市域土地利用现状 | 第62页 |
5.3 弥勒市生态环境现状与评价分析 | 第62-72页 |
5.3.1 弥勒市生态环境现状 | 第62-64页 |
5.3.2 弥勒市生态区位分析 | 第64-66页 |
5.3.3 弥勒市生态环境关键问题识别 | 第66页 |
5.3.4 弥勒市生态敏感性和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 | 第66-72页 |
5.4 弥勒市“多规”矛盾冲突分析与化解 | 第72-83页 |
5.4.1 “多规”矛盾冲突分析 | 第72-73页 |
5.4.2 “多规”矛盾冲突原因分析 | 第73-76页 |
5.4.3 制定“多规”协调规则 | 第76-77页 |
5.4.4 统一“多规”基础数据和衔接“多规”规划数据 | 第77-81页 |
5.4.5 形成弥勒市“多规”统一的“一张图” | 第81-83页 |
5.5 弥勒市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构建与划定 | 第83-90页 |
5.5.1 弥勒市生态保护红线内容的识别 | 第83页 |
5.5.2 弥勒市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构建 | 第83页 |
5.5.3 “一张图”划定弥勒市生态保护红线 | 第83-90页 |
5.6 弥勒市生态保护红线事权划分与空间管制 | 第90-98页 |
5.6.1 弥勒生态保护红线事权划分与协调原则 | 第90-92页 |
5.6.2 “四区”空间管制 | 第92-94页 |
5.6.3 “三区三线”空间划分 | 第94-9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4页 |
6.1 结论 | 第98-101页 |
6.2 展望 | 第101-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10-111页 |
附录B: 图片索引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