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1.1 植物组织培养 | 第11-12页 |
1.1.1 植物组织培养概念 | 第11页 |
1.1.2 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因子 | 第11-12页 |
1.2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常见问题 | 第12-15页 |
1.2.1 外植体玻璃化现象简介 | 第12-14页 |
1.2.1.1 影响玻璃化现象的成因 | 第12-13页 |
1.2.1.2 控制和克服组培苗玻璃化的措施 | 第13-14页 |
1.2.2 褐化现象 | 第14-15页 |
1.2.2.1 褐化的产生原因 | 第14页 |
1.2.2.2 克服外植体褐化的措施 | 第14-15页 |
1.3 香茶藨子的利用价值与发展前景 | 第15页 |
1.3.1 香茶藨子的生物学特性 | 第15页 |
1.3.2 香茶藨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 | 第15页 |
1.4 茶藨子属植物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4.1 扦插繁殖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2 组织培养繁殖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2.1 香茶藨子嫩茎诱导腋芽途径组织培养 | 第18-20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18-20页 |
2.1.2.1 取材 | 第18页 |
2.1.2.2 外植体的处理 | 第18页 |
2.1.2.3 初代启动培养 | 第18-19页 |
2.1.2.4 继代增殖培养 | 第19页 |
2.1.2.5 生根培养 | 第19页 |
2.1.2.6 数据统计及处理 | 第19-20页 |
2.2 香茶藨子茎尖诱导丛生芽途径组织培养 | 第20-21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2.2.2.1 取材 | 第20页 |
2.2.2.2 外植体的处理 | 第20页 |
2.2.2.3 初代启动培养 | 第20-21页 |
2.2.2.4 继代增殖培养 | 第21页 |
2.2.2.5 生根培养 | 第21页 |
2.2.2.6 数据统计及处理 | 第21页 |
2.3 香茶藨子愈伤诱导途径组织培养 | 第21-24页 |
2.3.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3.2 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2.3.2.1 外植体的处理 | 第21-22页 |
2.3.2.2 愈伤组织初代诱导 | 第22页 |
2.3.2.3 愈伤组织继代增殖 | 第22-23页 |
2.3.2.4 愈伤组织分化 | 第23页 |
2.3.2.5 数据统计及处理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41页 |
3.1 香茶藨子嫩茎诱导腋芽途径组织培养 | 第24-29页 |
3.1.1 不同消毒方法对香茶藨子嫩茎消毒效果的影响 | 第24页 |
3.1.2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香茶藨子嫩茎诱导腋芽的影响 | 第24-25页 |
3.1.3 不同褐化抑制剂对香茶藨子嫩茎腋芽诱导的影响 | 第25-26页 |
3.1.4 不同浓度PVP对外植体褐化率的影响 | 第26页 |
3.1.5 不同浓度GA3对嫩茎腋芽诱导的影响 | 第26页 |
3.1.6 不同浓度KT和IAA组合对腋芽诱导的影响 | 第26-28页 |
3.1.7 不同浓度6-BA与不同生长素组合对香茶藨子腋芽增殖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8 生根培养 | 第29页 |
3.2 香茶藨子茎尖诱导丛生芽途径组织培养 | 第29-32页 |
3.2.1 不同激素组合对茎尖丛生芽初代启动培养的影响 | 第29-31页 |
3.2.2 不同激素组合对茎尖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3 生根培养 | 第32页 |
3.3 香茶蔗子愈伤诱导途径组织培养 | 第32-40页 |
3.3.1 不同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2 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3-36页 |
3.3.3 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4 不同固化剂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5 不同浓度KT和NAA组合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6 不同浓度6-BA和NAA组合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39页 |
3.3.7 不同浓度TDZ和NAA组合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39-40页 |
3.4 最佳培养方法的筛选 | 第40-41页 |
4 讨论 | 第41-44页 |
4.1 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41页 |
4.2 褐化现象的研究及克服 | 第41页 |
4.3 嫩茎诱导腋芽的组织培养途径 | 第41-42页 |
4.4 茎尖诱导丛生芽的组织培养途径 | 第42页 |
4.5 诱导愈伤组织培养途径 | 第42-43页 |
4.6 三种组织培养途径的对比 | 第43-44页 |
5 结论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