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内外对于高速列车以及列车转向架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高速列车动力学建模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传统建模方法的介绍 | 第13页 |
1.2.4 系统辨识建模方法 | 第13-14页 |
1.3 高速列车动力学模型概述 | 第14-15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15-17页 |
2 整车和转向架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7-28页 |
2.1 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7-18页 |
2.2 转向架中主要部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8-27页 |
2.2.1 转向架的机构原理及组成 | 第18-20页 |
2.2.2 轮对的动力学模型 | 第20-24页 |
2.2.3 构架、悬架和车体各部件的动力学模型 | 第24-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列车动力学模型仿真系统及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 第28-36页 |
3.1 概要设计 | 第28-35页 |
3.1.1 设计原则 | 第28页 |
3.1.2 接口设计 | 第28-29页 |
3.1.3 运行设计 | 第29页 |
3.1.4 数据结构设计 | 第29-31页 |
3.1.5 数据出错处理设计 | 第31-32页 |
3.1.6 采集数据所用的传感器 | 第32-33页 |
3.1.7 实验数据处理 | 第33-35页 |
3.2 采集数据模块详细的设计 | 第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开环辨识—极大似然参数辨识方法与仿真 | 第36-54页 |
4.1 极大似然参数估计的原理及性质 | 第36-38页 |
4.1.1 极大似然参数估计原理 | 第36-37页 |
4.1.2 似然函数的构造 | 第37-38页 |
4.2 动态系统参数的极大似然参数估计 | 第38-40页 |
4.3 动态系统的递推极大似然估计 | 第40页 |
4.4 动力学模型辨识仿真 | 第40-53页 |
4.4.1 整车动力学模型辨识仿真与分析 | 第40-42页 |
4.4.2 轮对动力学模型辨识仿真与分析 | 第42-45页 |
4.4.3 构架动力学模型辨识仿真与分析 | 第45-48页 |
4.4.4 车体动力学模型辨识仿真与分析 | 第48-50页 |
4.4.5 悬架动力学模型辨识仿真与分析 | 第50-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闭环辨识—闭环系统参数辨识方法与仿真分析 | 第54-73页 |
5.1 闭环辨识的原理及性质 | 第54-60页 |
5.1.1 频域闭环辨识中多变量过程的识别 | 第54-58页 |
5.1.2 通过优化方法的多变量系统的闭环识别 | 第58-60页 |
5.2 各部分动力学模型频域闭环辨识仿真 | 第60-70页 |
5.2.1 整车动力学模型频域闭环辨识仿真 | 第60-62页 |
5.2.2 轮对动力学模型频域闭环辨识仿真 | 第62-64页 |
5.2.3 构架横向动力学模型频域闭环辨识仿真 | 第64-66页 |
5.2.4 半主动悬挂系统动力学模型频域闭环辨识仿真 | 第66-68页 |
5.2.5 车体系统化动力学模型频域闭环辨识仿真 | 第68-70页 |
5.3 各部分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频域闭环辨识仿真 | 第70-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6 总结和展望 | 第73-75页 |
6.1 主要工作及成果总结 | 第73-74页 |
6.2 下一步工作及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