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像处理的输电线故障巡检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6-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17-18页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8-19页 |
1.4 本课题的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2 红外成像技术 | 第20-28页 |
2.1 红外辐射原理 | 第21-22页 |
2.1.1 黑体辐射及其规律 | 第21-22页 |
2.1.2 实际物体的辐射规律 | 第22页 |
2.2 图像感知 | 第22-24页 |
2.3 红外图像的获取 | 第24-27页 |
2.3.1 安全距离和视场角 | 第25-27页 |
2.3.2 其他影响因素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输电线故障识别方法 | 第28-42页 |
3.1 数字图像分割技术 | 第28-30页 |
3.1.1 阈值分割方法 | 第28-29页 |
3.1.2 基于边缘的分割方法 | 第29页 |
3.1.3 基于区域的图像分割方法 | 第29页 |
3.1.4 基于特定理论的图像分割方法 | 第29-30页 |
3.2 基于图像拼接和帧间差分的图像分割新算法 | 第30-38页 |
3.2.1 红外图像预处理 | 第30-32页 |
3.2.1.1 提升小波变换 | 第30-32页 |
3.2.1.2 中值滤波 | 第32页 |
3.2.2 基于特征的图像配准 | 第32-36页 |
3.2.2.1 基于SIFT的特征点检测 | 第33-36页 |
3.2.2.2 特征点匹配 | 第36页 |
3.2.3 帧间差分 | 第36页 |
3.2.4 霍夫变换 | 第36-38页 |
3.3 SVM算法简介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39-42页 |
4 输电线故障识别及仿真 | 第42-54页 |
4.1 图像获取 | 第42页 |
4.2 图像预处理 | 第42-44页 |
4.2.1 彩色图像转灰度图像 | 第42-43页 |
4.2.2 图像去噪 | 第43-44页 |
4.3 图像分割 | 第44-50页 |
4.3.1 基于SIFT算法的图像拼接 | 第45-47页 |
4.3.2 帧间差分 | 第47-48页 |
4.3.3 霍夫变换 | 第48-50页 |
4.4 基于SVM的输电线故障识别 | 第50-52页 |
4.4.1 输电线路故障特征的选取 | 第50页 |
4.4.2 故障特征值的获取 | 第50-51页 |
4.4.3 实验环境和数据来源 | 第51页 |
4.4.4 SVM算法分类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5 输电线故障识别系统设计 | 第54-78页 |
5.1 图像处理模块 | 第55-64页 |
5.1.1 DSP的选型 | 第55-56页 |
5.1.2 DSP最小系统 | 第56-60页 |
5.1.2.1 电源 | 第56-58页 |
5.1.2.2 复位电路 | 第58页 |
5.1.2.3 时钟电路 | 第58-60页 |
5.1.3 DSP扩展电路 | 第60-64页 |
5.1.3.1 存储器电路 | 第61页 |
5.1.3.2 视频解码电路 | 第61-62页 |
5.1.3.3 视频编码电路 | 第62-63页 |
5.1.3.4 调试接口 | 第63页 |
5.1.3.5 串口通讯 | 第63-64页 |
5.2 控制模块 | 第64-66页 |
5.2.1 PIC与DSP串口通讯电路 | 第65页 |
5.2.2 电源电路 | 第65-66页 |
5.2.3 时钟 | 第66页 |
5.2.4 复位 | 第66页 |
5.3 定位模块 | 第66-67页 |
5.4 无线模块 | 第67-68页 |
5.5 系统程序设计 | 第68-76页 |
5.5.1 主程序流程图 | 第68-69页 |
5.5.2 去噪子程序 | 第69-70页 |
5.5.3 图像分割子程序 | 第70-71页 |
5.5.4 图像拼接子程序 | 第71-72页 |
5.5.5 帧间差分子程序 | 第72-73页 |
5.5.6 Canny边缘检测子程序 | 第73-74页 |
5.5.7 SVM算法子程序 | 第74-75页 |
5.5.8 串口通讯流程图 | 第75-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总结 | 第78页 |
6.2 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