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机车工程论文--电力机车论文--牵引电动机论文

牵引电机用薄膜绕包线的工艺改进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引言第9-11页
        1.1.1 阻燃型漆包电磁线第9-10页
        1.1.2 防水绕包线第10-11页
    1.2 薄膜绕包线的特点第11页
    1.3 牵引电机用薄膜绕包线主要性能要求及评价标准第11-12页
    1.4 牵引电机用薄膜绕包线的性能分类第12-13页
    1.5 牵引电机用薄膜绕包线失效第13页
    1.6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第2章 烧结设备的改进第15-23页
    2.1 高频加热控制系统改进第15-16页
    2.2 高频感应线圈的改进第16-17页
    2.3 红外线测温仪的改进第17-18页
    2.4 绕包头恒张力装置的改进第18-20页
        2.4.1 绕包头恒张力控制器的改进第18-19页
        2.4.2 恒张力控制器改进前后对节距漂移量的影响第19-20页
    2.5 绕包头电机的改进第20-21页
    2.6 薄膜烧结机导轮的优化第21页
    2.7 本章小结第21-23页
第3章 裸线加工工艺改进第23-32页
    3.1 铜导体表面质量改进第23-25页
        3.1.1 油污、毛刺、黑点的改进第23-24页
        3.1.2 表面丝印和麻坑的改进第24-25页
        3.1.3 表面针孔的改进第25页
    3.2 铜导体氧化改进第25-31页
        3.2.1 铜导体表面氧化物形成原因分析第26-27页
        3.2.2 抽真空温度对表面氧化的影响第27页
        3.2.3 保护性气体对表面氧化的影响第27-28页
        3.2.4 清洗润滑液对表面氧化的影响第28-29页
        3.2.5 隔离防护对表面氧化的影响第29-30页
        3.2.6 不同改进工艺的分析第30-31页
    3.3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4章 薄膜线加工工艺改进第32-46页
    4.1 工艺改进的实验环境第32-33页
        4.1.1 实验设备第32-33页
        4.1.2 实验材料第33页
    4.2 薄膜绕包线绝缘层气泡的改进第33-40页
        4.2.1 绕包工作角度对绝缘层气泡的影响第33-35页
        4.2.2 薄膜扯紧力对绝缘层气泡的影响第35-37页
        4.2.3 高频感应电流加热温度对绝缘层气泡的影响第37-38页
        4.2.4 加热感应线圈出口离压轮的距离对绝缘层气泡的影响第38-40页
    4.3 薄膜绕包线耐刮强度的改进第40-41页
    4.4 薄膜绕包线耐局部放电性能的改进第41-44页
        4.4.1 高频感应电流加热温度对耐局部放电性能的影响第42-43页
        4.4.2 薄膜扯紧力对耐局部放电性能的影响第43-44页
        4.4.3 巩固加热温度对耐局部放电性能的影响第44页
    4.5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5章 薄膜绕包线工艺改进后性能对比验证第46-51页
    5.1 实验环境第46页
        5.1.1 实验设备与工艺流程第46页
        5.1.2 实验材料第46页
    5.2 实验方法第46-48页
        5.2.1 裸线加工工艺改进最优参数第46-47页
        5.2.2 薄膜线加工工艺改进最优参数第47-48页
    5.3 实验结果第48-49页
    5.4 国内外薄膜绕包线性能对比第49-50页
        5.4.1 表面质量对比第49页
        5.4.2 扭转、浸水试验对比第49-50页
        5.4.3 储存性能、耐局部放电性能对比第50页
    5.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1-53页
    6.1 结论第51页
    6.2 展望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致谢第57-58页
个人简历与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墨烯沟道铁电场效应晶体管电学性能的模拟
下一篇:微控制器的ESD/EFT抗扰度测试与建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