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激子态波函数限域与量子点光学性质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45页
    1.1 量子点简介第13-14页
    1.2 量子点发光类型第14-18页
        1.2.1 量子点带边发光:荧光第14-16页
        1.2.2 量子点的掺杂离子发光:磷光第16-18页
    1.3 量子点波函数与量子点发光性质的关系第18-22页
    1.4 量子点的应用第22-24页
        1.4.1 荧光量子点的应用第22-24页
        1.4.2 磷光量子点的应用第24页
    1.5 荧光量子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荧光闪烁和光漂白第24-34页
        1.5.1 荧光闪烁机理:俄歇效应第25-27页
        1.5.2 量子点中的双激子和多激子第27-30页
        1.5.4 俄歇效应和双激子发射量子产率第30页
        1.5.5 抑制量子点荧光闪烁现状第30-34页
        1.5.6 抑制量子点的光漂白现状第34页
    1.6 磷光量子点中存在的问题第34-35页
    1.7 本论文立题与工作思路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45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45-57页
    2.1 药品和试剂第45页
    2.2 CdSe/CdS核壳量子点合成第45-46页
    2.3 CdSe/Cd_xZn_((1-x))S和CdSe_yS_((1-y))/Cd_xZn_((1-x))S均匀合金壳层量子点合成第46页
    2.4 Mn:ZnSe/ZnS核壳量子点的合成第46-47页
    2.5 量子点的水相交换第47-48页
    2.6 集合体样品的基本物理和光学性质表征第48-52页
        2.6.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48页
        2.6.2 粉末X射线衍射能谱(XRD)第48页
        2.6.3 能量色散X射线谱能谱(EDX)第48页
        2.6.4 稳态光谱第48页
        2.6.5 瞬态荧光光谱第48-51页
        2.6.6 绝对荧光量子产率(PL-QY)第51-52页
    2.7 单颗粒样品的光学性质表征第52-55页
        2.7.1 单颗粒薄膜样品的制备第52-53页
        2.7.2 时间标记-时间分辨(TTTR)技术第53-54页
        2.7.3 基于TTTR技术的单颗粒光学性质测量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第三章 波函数限域与非闪烁荧光量子点第57-85页
    3.1 本章目的第57页
    3.2 非闪烁荧光均匀合金壳层量子点的设计第57-60页
        3.2.1 现存非闪烁量子点的设计策略第57-58页
        3.2.2 非闪烁量子点的设计策略第58-60页
    3.3 波函数限域量子点的结构表征第60-62页
        3.3.1 量子点的晶体结构表征第60-61页
        3.3.2 量子点的壳层合金结构表征第61-62页
    3.4 均匀合金壳层量子点溶液集合体光学性质与波函数限域第62-67页
        3.4.1 均匀合金壳层量子点溶液集合体的稳态光谱学性质第62-64页
        3.4.2 均匀合金壳层量子点溶液集合体的瞬态荧光谱第64页
        3.4.3 激子态波函数限域第64-67页
    3.5 均匀合金壳层量子点单分子光谱性质第67-74页
        3.5.1 均匀合金壳层量子点单颗粒稳态荧光光谱第67-69页
        3.5.2 均匀合金壳层量子点单颗粒的闪烁行为第69-74页
    3.6 波函数限域量子点的化学与光化学稳定性第74-81页
        3.6.1 量子点表面亲水性配体交换与荧光闪烁第74-77页
        3.6.2 量子点光漂白第77-80页
        3.6.3 量子点光漂白的半衰期第80-81页
    3.7 小结第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第四章 荧光闪烁抑制:俄歇效应与波函数限域第85-110页
    4.1 本章目的第85页
    4.2 实验设计和原理第85-103页
        4.2.1 荧光饱和方法测量双激子量子产率原理第85-89页
        4.2.2 固态薄膜荧光饱和方法的缺欠第89-90页
        4.2.3 微液膜制备与实验测量方法第90-91页
        4.2.4 微液膜荧光饱和方法中确定准确值的方法第91-92页
        4.2.5 微液膜法与量子点的带电激子态第92-93页
        4.2.6 微液膜法与量子点的光漂白等化学稳定性第93-94页
        4.2.7 光子二阶相关方法验证微液膜荧光饱和方法测量双激子量子产率的准确性第94-103页
    4.3 双激子量子产率与俄歇效率第103-108页
        4.3.1 激发光吸收光子数值的确定第103-105页
        4.3.2 双激子荧光量子产率与俄歇效率第105-107页
        4.3.3 光子二阶相关方法测得的双激子量子产率验证微液膜荧光饱和法的准确性第107-108页
    4.4 小结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0页
第五章 高质量磷光量子点的发光机理第110-125页
    5.1 本章目的第110页
    5.2 掺杂量子点微液膜法第110-113页
        5.2.1 掺杂量子点微液膜法光学装置的特殊性第110-112页
        5.2.2 掺杂量子点液体薄膜样品的设计第112页
        5.2.3 掺杂量子点液体薄膜样品的值确定第112-113页
    5.3 Mn:ZnSe/ZnS掺杂核壳量子点的发光寿命第113-121页
        5.3.1 锰离子浓度相关的磷光寿命第113-115页
        5.3.2 Mn:ZnSe/ZnS掺杂核壳量子点磷光发射寿命的环境稳定性及其与波函数限域的关系第115-116页
        5.3.3 锰掺杂核壳量子点的磷光饱和行为第116-118页
        5.3.4 锰掺杂核壳量子点发光机理第118-120页
        5.3.5 掺杂量子点的单颗粒光学性质测量的挑战第120-121页
    5.4 锰掺杂核壳量子点的寿命标记应用第121-122页
    5.5 小结第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5页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125-127页
作者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纯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冲击抑制控制
下一篇:缸内直喷汽油机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