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3-40页 |
1.1 养殖废水氧化塘处理工艺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23-26页 |
1.1.1 规模化猪场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1.1.2 氧化塘工艺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4-26页 |
1.2 氧化塘产甲烷过程及其微生物机理研究进展 | 第26-31页 |
1.2.1 氧化塘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潜力 | 第26-27页 |
1.2.2 产甲烷过程及其功能微生物 | 第27-28页 |
1.2.3 氧化塘产甲烷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28-31页 |
1.3 氧化塘工艺脱氮过程研究进展 | 第31-36页 |
1.3.1 氧化塘氮素的脱除过程 | 第31-32页 |
1.3.2 微生物主导的氮循环基本反应路径 | 第32-34页 |
1.3.3 氮循环过程的相关影响因素 | 第34-36页 |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6-40页 |
1.4.1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36-37页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7-40页 |
第二章 氧化塘甲烷排放潜力与减排方法研究 | 第40-68页 |
2.1 引言 | 第40-41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49页 |
2.2.1 氧化塘采样点概况与样品采集 | 第41-43页 |
2.2.1.1 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一级氧化塘的采样点概况 | 第41-42页 |
2.2.1.2 浙江省某一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多级氧化塘的采样点概况 | 第42-43页 |
2.2.1.3 样品采集 | 第43页 |
2.2.2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 第43-44页 |
2.2.3 底泥产甲烷活性和甲烷氧化活性测定方法 | 第44页 |
2.2.4 底泥与水体样品DNA抽提 | 第44-46页 |
2.2.5 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46-48页 |
2.2.5.1 克隆子的制备 | 第46-48页 |
2.2.5.2 荧光定量PCR | 第48页 |
2.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48-4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7页 |
2.3.1 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一级氧化塘水样和底泥的理化指标 | 第49-52页 |
2.3.2 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一级氧化塘产甲烷和甲烷氧化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52-55页 |
2.3.3 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一级氧化塘产甲烷和甲烷氧化功能基因丰度及其影响因素 | 第55-59页 |
2.3.3.1 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一级氧化塘产甲烷和甲烷氧化基因丰度变化 | 第55-57页 |
2.3.3.2 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一级氧化塘产甲烷和甲烷氧化基因丰度的影响因素 | 第57-59页 |
2.3.4 一级氧化塘底泥甲烷排放潜力估算 | 第59-61页 |
2.3.5 氧化塘甲烷减排方法初探 | 第61-6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三章 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一级氧化塘底泥产甲烷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 第68-89页 |
3.1 概述 | 第68-69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3.2.1 氧化塘采样点概况与样品采集 | 第69页 |
3.2.2 底泥与水体样品DNA抽提 | 第69页 |
3.2.3 Miseq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分析 | 第69-70页 |
3.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7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0-88页 |
3.3.1 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一级氧化塘底泥微生物多样性变化 | 第70-74页 |
3.3.2 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一级氧化塘底泥古菌群落结构比较 | 第74-77页 |
3.3.3 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一级氧化塘底泥细菌群落结构比较 | 第77-80页 |
3.3.4 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一级氧化塘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80-82页 |
3.3.5 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一级氧化塘微生物产甲烷营养型比较 | 第82-86页 |
3.3.6 MAT对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一级氧化塘产甲烷过程的影响 | 第86-8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四章 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一级氧化塘脱氮性能及其功能微生物丰度研究 | 第89-103页 |
4.1 概述 | 第89-90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90-92页 |
4.2.1 氧化塘采样点概况与样品采集 | 第90页 |
4.2.2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 第90页 |
4.2.3 底泥与水体样品DNA抽提 | 第90页 |
4.2.4 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90-91页 |
4.2.4.1 克隆子的制备 | 第90-91页 |
4.2.4.2 荧光定量PCR | 第91页 |
4.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91-9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2页 |
4.3.1 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一级氧化塘的脱氮性能 | 第92-93页 |
4.3.2 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一级氧化塘氮循环相关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 | 第93-95页 |
4.3.2.1 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一级氧化塘水体氮循环相关功能基因丰度 | 第93-94页 |
4.3.2.2 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一级氧化塘底泥氮循环相关功能基因丰度 | 第94-95页 |
4.3.3 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一级氧化塘理化性质与氮循环相关微生物丰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95-99页 |
4.3.4 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一级氧化塘中硫酸盐还原过程探究 | 第99-102页 |
4.3.4.1 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一级氧化塘中硫酸盐的存在情况 | 第99页 |
4.3.4.2 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一级氧化塘硫循环相关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 | 第99-101页 |
4.3.4.3 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一级氧化塘硫循环相关理化指标和功能基因丰度对氮循环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五章 硫酸盐还原对氧化塘脱氮过程的影响研究 | 第103-126页 |
5.1 概述 | 第103-104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5页 |
5.2.1 氧化塘采样点概况与样品采集 | 第104页 |
5.2.2 理化指标分析方法 | 第104页 |
5.2.3 底泥与水体样品DNA抽提 | 第104页 |
5.2.4 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104页 |
5.2.5 Miseq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分析 | 第104页 |
5.2.6 抑制剂添加实验 | 第104-105页 |
5.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10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24页 |
5.3.1 浙江省某一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多级氧化塘理化指标及脱氮性能 | 第105-109页 |
5.3.2 浙江省某一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多级氧化塘氮循环和硫循环相关功能基因丰度 | 第109-114页 |
5.3.2.1 浙江省某一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多级氧化塘水体中氮循环和硫循环相关功能基因丰度 | 第109-112页 |
5.3.2.2 浙江省某一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多级氧化塘底泥中氮循环和硫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变化 | 第112-114页 |
5.3.3 浙江省某一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多级氧化塘理化因子对氮循环和硫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 | 第114-119页 |
5.3.3.1 浙江省某一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多级氧化塘理化指标与功能基因丰度的冗余分析 | 第114-116页 |
5.3.3.2 浙江省某一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多级氧化塘理化指标与功能基因丰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6-119页 |
5.3.4 浙江省某一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中多级氧化塘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119-120页 |
5.3.5 硫酸盐还原过程抑制剂添加培养实验 | 第120-122页 |
5.3.6 硫酸盐还原过程影响下的氧化塘氮去除模型 | 第122-12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第126-13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26-128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28-129页 |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5页 |
作者简历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