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4页 |
Abstract | 第14-22页 |
Samenvatting | 第23-46页 |
Notations | 第46-48页 |
Abbreviations | 第48-49页 |
英文部分 | 第49-181页 |
1.Introduction | 第49-61页 |
1.1 Background | 第49-52页 |
1.1.1 Intertidal flats | 第49-51页 |
1.1.2 Physical processes of intertidal flats | 第51-52页 |
1.2 State of the art | 第52-59页 |
1.2.1 Hydrodynamics forces under combined wave-current action | 第52-54页 |
1.2.2 Intra-tidal sedimentary processes | 第54-55页 |
1.2.3 Bed sediment properties | 第55-56页 |
1.2.4 Response of intertidal mudflat to wind events | 第56-57页 |
1.2.5 In situ measurements on intertidal flats | 第57-59页 |
1.3 Objectives | 第59页 |
1.4 Approaches and thesis outline | 第59-61页 |
2.Study areas | 第61-69页 |
2.1 Reasons of choosing the study areas | 第61-62页 |
2.2 The Yangtze Estuary:Southeastern Chongming mudflat | 第62-64页 |
2.3 The Hangzhou Bay: Nanhui Foreland mudflat | 第64-67页 |
2.4 The Westerschelde Estuary:Kapellebank mudflat | 第67-69页 |
3.Material and methods | 第69-91页 |
3.1 In situ measurements setup | 第69-76页 |
3.1.1 Instrumentation setup | 第69-75页 |
3.1.2 Bed level measurements | 第75-76页 |
3.2 Sampl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 第76-78页 |
3.3 Data process and calculations | 第78-91页 |
3.3.1 Data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instruments | 第78-83页 |
3.3.2 Critical shear stresses | 第83页 |
3.3.3 Bed shear stresses | 第83-90页 |
3.3.4 Sediment fluxes | 第90页 |
3.3.5 Index of agreement | 第90-91页 |
4.Sediment dynamics of Southeastern Chongming mudflat | 第91-113页 |
4.1 Effect of waves to near-bed velocities | 第91-97页 |
4.1.1 Wind condition and hydrodynamic background | 第91-92页 |
4.1.2 Spectra of water elevations and velocities | 第92-95页 |
4.1.3 Wave-turbulence decomposition | 第95-97页 |
4.2 Estimation of bed shear stress | 第97-105页 |
4.2.1 Bed shear stresses | 第97-100页 |
4.2.2 Discussion on pro and cons of the approaches of estimating bed shear stresses | 第100-102页 |
4.2.3 Impact of waves on estimating bed shear stresses | 第102-104页 |
4.2.4 Impact of instrument settings on estimating bed shear stresses | 第104页 |
4.2.5 Optimum solution for estimating the total bed shear stress in intertidal areas | 第104-105页 |
4.3 Sedimentary processes and bed level changes | 第105-113页 |
4.3.1 Sedimentary processes | 第105-107页 |
4.3.2 Measured bed level changes | 第107-109页 |
4.3.3 The effect of strong winds on bed-level changes | 第109-110页 |
4.3.4 Bed recovery after wind event | 第110-113页 |
5.Sediment dynamics of Nanhui Foreland mudflat | 第113-139页 |
5.1 Physical processes during calm condition | 第113-122页 |
5.1.1 Winds, tides, waves and currents (measurements in 2009) | 第113-117页 |
5.1.2 Bed sediment properties | 第117-118页 |
5.1.3 Bed shear stresses | 第118-120页 |
5.1.4 SSC | 第120-121页 |
5.1.5 Bed-level changes | 第121-122页 |
5.2 Relative importance of waves to sediment dynamics on exposed tidal flats | 第122页 |
5.3 Intra-tidal bed-level changes | 第122-124页 |
5.4 Physical processes under storm conditions | 第124-132页 |
5.4.1 Sedimentary processes during the measurement period | 第124-127页 |
5.4.2 Variations in meteorological factors | 第127-129页 |
5.4.3 Tides, waves, currents and hydrodynamic forces | 第129-130页 |
5.4.4 SSC | 第130-132页 |
5.5 Variations in the near-bed SSC | 第132-135页 |
5.5.1 High near-bed SSC layer on tidal flats during slack water | 第132-133页 |
5.5.2 High near-bed SSC layer on tidal flats during a storm event | 第133-135页 |
5.6 Sediment transport rate in response to storm event | 第135-136页 |
5.7 Discussion on sedimentary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hydrodynamic mechanisms on tidal flats | 第136-139页 |
6.Sediment dynamics of Kapellebank mudflat | 第139-153页 |
6.1 Physical processes of sheltered mudflat | 第139-143页 |
6.1.1 Tides and waves | 第139-142页 |
6.1.2 Bed shear stresses | 第142-143页 |
6.1.3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 第143页 |
6.2 Bed level changes in response to the storm event | 第143-146页 |
6.2.1 Cross-shore bed level changes | 第143-144页 |
6.2.2 Effect of flow pattern to sediment transport during storm | 第144-146页 |
6.3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erodibility of mudflats | 第146-153页 |
6.3.1 Critical shear stress results | 第146-148页 |
6.3.2 Abiotic and biotic effect on τ_e of surface sediment | 第148-150页 |
6.3.3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erosion threshold | 第150-151页 |
6.3.4 Summary of spatial variation in erodibility of sheltered mudflat | 第151-153页 |
7.BLC model | 第153-173页 |
7.1 Model description | 第153-160页 |
7.1.1 Erosion rate | 第156-158页 |
7.1.2 Deposition rate | 第158-160页 |
7.2 Application 1:Determining of erosional parameters in wind event | 第160-164页 |
7.2.1 M of surface sediment | 第160-162页 |
7.2.2 Variation of τ_e and M in response to wind event | 第162-164页 |
7.3 Application 2:Obtaining a vertical profile of the erosion coefficient(M) | 第164-166页 |
7.4 Application 3:Debate on critical shear stress for deposition (τ_d) | 第166-167页 |
7.5 Limitations of the model | 第167-173页 |
7.5.1 Mass erosion of mudflat | 第167-170页 |
7.5.2 Sediment reworking | 第170-171页 |
7.5.3 Horizontal processes | 第171-173页 |
8.Synthesis | 第173-181页 |
8.1 Conclusions | 第173-176页 |
8.1.1 Sediment dynamic processes in intertidal mudflats of different open levels | 第173-175页 |
8.1.2 Relationships among sediment dynamic processes in intertidal flats | 第175页 |
8.1.3 BLC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 第175-176页 |
8.2 Novelties | 第176-177页 |
8.3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work | 第177-181页 |
中文部分 | 第181-299页 |
1.绪论 | 第183-19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3-186页 |
1.1.1 潮滩 | 第183-184页 |
1.1.2 潮滩物理过程 | 第184-18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86-191页 |
1.2.1 波流联合作用下的水动力过程 | 第186-187页 |
1.2.2 潮周期内沉积动力过程 | 第187-188页 |
1.2.3 底床沉积物特性 | 第188-189页 |
1.2.4 淤泥质潮滩对风(暴)事件的响应 | 第189页 |
1.2.5 潮滩现场观测 | 第189-191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91-192页 |
1.4 本文思路和框架 | 第192-193页 |
2.研究区域 | 第193-201页 |
2.1 选择研究区域 | 第193页 |
2.2 长江口:崇明岛东南岸潮滩 | 第193-196页 |
2.3 杭州湾:南汇嘴潮滩 | 第196-198页 |
2.4 荷兰西斯凯尔特河口:Kapellebank潮滩 | 第198-201页 |
3.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201-221页 |
3.1 现场测量 | 第201-207页 |
3.1.1 仪器布置与设置 | 第201-206页 |
3.1.2 滩面冲淤测量 | 第206-207页 |
3.2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207-208页 |
3.3 数据处理和计算方法 | 第208-221页 |
3.3.1 仪器原始数据转换 | 第208-213页 |
3.3.2 临界侵蚀切应力 | 第213页 |
3.3.3 底床剪切应力 | 第213-219页 |
3.3.4 泥沙通量 | 第219页 |
3.3.5 一致性系数 | 第219-221页 |
4.崇明岛东南岸潮滩沉积动力过程 | 第221-241页 |
4.1 波浪对近底流速的影响 | 第221-226页 |
4.1.1 风况和水动力条件 | 第221-222页 |
4.1.2 水位和流速能量谱 | 第222-224页 |
4.1.3 流速的波浪-紊动分解 | 第224-226页 |
4.2 底床剪切应力计算 | 第226-233页 |
4.2.1 底床剪切应力 | 第226-228页 |
4.2.2 关于计算τ_(cw)的不同方法的利弊分析 | 第228-230页 |
4.2.3 波浪对底床剪切应力估算的影响 | 第230-232页 |
4.2.4 仪器设置对估算底床剪切应力的影响 | 第232页 |
4.2.5 潮滩底床剪切应力的最佳估算方法 | 第232-233页 |
4.3 沉积动力和滩面冲淤过程 | 第233-241页 |
4.3.1 沉积动力过程 | 第233-234页 |
4.3.2 滩面冲淤测量结果 | 第234-236页 |
4.3.3 强风对潮滩冲淤过程的影响机制 | 第236-237页 |
4.3.4 强风事件后滩面回淤机制 | 第237-241页 |
5.南汇嘴潮滩沉积动力过程 | 第241-263页 |
5.1 平静天气下的沉积动力过程 | 第241-248页 |
5.1.1 风况、潮汐、波浪和潮流(2009年测次) | 第241-244页 |
5.1.2 底床沉积物特性 | 第244-245页 |
5.1.3 底床剪切应力 | 第245页 |
5.1.4 悬沙浓度变化规律 | 第245-247页 |
5.1.5 滩面冲淤变化规律 | 第247-248页 |
5.2 波浪对开敞型潮滩沉积动力过程的重要性 | 第248页 |
5.3 潮周期内滩面冲淤过程机制 | 第248-250页 |
5.4 台风天气下的沉积动力过程 | 第250-256页 |
5.4.1 台风天气下的沉积动力过程观测结果 | 第250-252页 |
5.4.2 气象参数变化过程 | 第252-254页 |
5.4.3 潮汐、波浪、流况和水动力变化过程 | 第254-255页 |
5.4.4 悬沙浓度变化 | 第255-256页 |
5.5 近底部悬沙浓度变化 | 第256-259页 |
5.5.1 憩流阶段形成的高浓度层(浮泥层) | 第256-258页 |
5.5.2 台风期间形成的高浓度层(浮泥层) | 第258-259页 |
5.6 台风期间的输沙率 | 第259-260页 |
5.7 潮滩沉积过程和水动力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 第260-263页 |
6.Kapellebank潮滩沉积动力过程 | 第263-275页 |
6.1 遮蔽型潮滩的物理过程 | 第263-266页 |
6.1.1 潮汐和波浪变化过程 | 第263-266页 |
6.1.2 底床剪切应力变化过程 | 第266页 |
6.1.3 悬沙浓度变化过程 | 第266页 |
6.2 滩面冲淤对风暴事件的响应过程 | 第266-269页 |
6.2.1 垂直于岸向的滩面冲淤过程 | 第266-267页 |
6.2.2 风暴期间水流结构对沉积物输运的影响 | 第267-269页 |
6.3 潮滩沉积物抗侵蚀能力的空间分布 | 第269-275页 |
6.3.1 底床沉积物临界侵蚀切应力(τ_e) | 第269-271页 |
6.3.2 影响表层沉积物Te值的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 第271-273页 |
6.3.3 沉积物抗侵蚀能力参数(τ_e)的垂向分布 | 第273页 |
6.3.4 小结:遮蔽型潮滩抗侵蚀能力空间分布 | 第273-275页 |
7.冲淤模型(BLC模型) | 第275-293页 |
7.1 潮滩冲淤模型 | 第275-281页 |
7.1.1 侵蚀速率 | 第276-279页 |
7.1.2 沉降速率 | 第279-281页 |
7.2 应用1:确定侵蚀常数及其对强风事件的响应 | 第281-285页 |
7.2.1 表层沉积物M取值 | 第281-283页 |
7.2.2 τ_e和M变化对强风事件的响应 | 第283-285页 |
7.3 应用2:确定侵蚀常数(M)的垂向分布 | 第285-287页 |
7.4 应用3:探讨淤积模式和悬沙临界淤积剪切应力(τ_d)的应用 | 第287-288页 |
7.5 BLC模型的局限性 | 第288-293页 |
7.5.1 潮滩层状侵蚀 | 第288-289页 |
7.5.2 沉积物改造 | 第289-291页 |
7.5.3 水平方向过程 | 第291-293页 |
8.结语 | 第293-299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293-296页 |
8.1.1 不同开敞程度的淤泥质潮滩沉积动力过程 | 第293-294页 |
8.1.2 潮滩动力沉积参数之间的关系 | 第294-295页 |
8.1.3 BLC模型及其利用 | 第295-296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296页 |
8.3 建议和展望 | 第296-299页 |
References | 第299-313页 |
List of publications | 第313-315页 |
Acknowledgement | 第315-3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