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依托《中小学生守则》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9-15页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页
        一、研究目的第9页
        二、研究意义第9页
    第二节 研究综述第9-12页
        一、《守则》的研究综述第9-11页
        二、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综述第11-12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第12-15页
        一、研究内容第12-13页
        二、研究方法第13-14页
        三、研究创新之处第14-15页
第一章《守则》的释义第15-21页
    第一节《守则》提出的背景第15-17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客观需要第15-16页
        二、中小学德育建设的本质要求第16页
        三、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第16-17页
    第二节《守则》的内涵阐释第17-19页
        一、一个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第17页
        二、双重属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第17-18页
        三、五个层面:德智体美劳的兼顾第18-19页
    第三节《守则》对中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第19-21页
        一、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第19页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第19-20页
        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20-21页
第二章 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第21-27页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界定第21-22页
        一、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第21-22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22页
    第二节 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问题第22-25页
        一、脱离主体的实际第23页
        二、忽视《守则》的重要作用第23-24页
        三、缺乏长效机制第24-25页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第25-27页
        一、引导学生树立志向,坚定理想信念第25页
        二、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培育美好心灵第25-26页
        三、鞭策学生从小做起,养成踏实作风第26-27页
第三章《守则》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第27-43页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守则》的关系梳理第27-31页
        一、抽象与具体的辩证关系第27-28页
        二、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28-30页
        三、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第30-31页
    第二节《守则》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第31-36页
        一、《守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同的文化基因第32-33页
        二、《守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接地气的表达第33-36页
        三、《守则》体现学生群体的价值诉求第36页
    第三节《守则》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第36-39页
        一、《守则》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相关信息第37-38页
        二、《守则》能为培育者所运用和控制第38页
        三、《守则》是连接培育主体和客体互动的桥梁第38-39页
    第四节《守则》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法第39-43页
        一、《守则》符合学生内在思想矛盾转化过程第39-40页
        二、《守则》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第40-41页
        三、《守则》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第41-43页
第四章 依托《守则》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第43-53页
    第一节 准确把握以《守则》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方向第43-46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奠定《守则》的思想根基第43-44页
        二、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增强《守则》的独特优势第44-45页
        三、结合传统和现代,彰显《守则》的强大生命力第45-46页
    第二节 有效落实以《守则》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原则第46-48页
        一、加强《守则》实施针对性第46-47页
        二、凸显《守则》实施实效性第47-48页
        三、保障《守则》实施长效性第48页
    第三节 整体推进以《守则》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第48-53页
        一、确保校内各部门管理、服务育人方向的一致性第49页
        二、确保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育人方向的一致性第49-50页
        三、确保学生、家庭、社会育人方向的一致性第50-53页
结语第53-54页
附录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后记第59-6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古代家风家训及其现代价值
下一篇:依托汉川善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