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43页 |
1.1 金属铜概述及其环境效应 | 第18-21页 |
1.1.1 农田土壤铜污染现状及来源 | 第18-20页 |
1.1.2 铜对动植物的作用与毒性 | 第20-21页 |
1.2 铜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 | 第21-28页 |
1.2.1 土壤铜的固液分配及其调控因子 | 第22-23页 |
1.2.2 土壤铜的氧化还原及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1.2.3 植物根际铜形态转化的调控与机制 | 第25-28页 |
1.3 植物对铜的吸收、转运和解毒机制研究进展 | 第28-35页 |
1.3.1 植物根系铜吸收与转运 | 第28-31页 |
1.3.2 植物对铜的耐受及解毒机制 | 第31-33页 |
1.3.3 植物硫代谢及其对铜胁迫的响应 | 第33-35页 |
1.4 农田硫肥效应及其对铜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35-40页 |
1.4.1 我国土壤硫素状况与硫肥农业效应 | 第35-37页 |
1.4.2 土壤硫形态转化及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1.4.3 硫对土壤铜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38-40页 |
1.5 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40-43页 |
1.5.1 立题依据 | 第4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40-42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42-43页 |
第二章 硫肥对土壤溶液中铜迁移转化的影响与机制 | 第43-63页 |
2.1 引言 | 第43-4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8页 |
2.2.1 供试土壤与实验设计 | 第44-45页 |
2.2.2 培养体系与样品采集 | 第45-46页 |
2.2.3 样品分析 | 第46-47页 |
2.2.4 数据分析 | 第47-4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8页 |
2.3.1 不同深度土壤溶液的理化性质 | 第48-50页 |
2.3.2 不同深度土壤溶液元素及TOC含量 | 第50-52页 |
2.3.3 土壤溶液胶体颗粒元素含量 | 第52-53页 |
2.3.4 土壤溶液胶体颗粒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 | 第53-54页 |
2.3.5 土壤溶液胶体颗粒SEM-EDX分析 | 第54-56页 |
2.3.6 土壤溶液胶体颗粒铜的K边XANES | 第56-58页 |
2.4 讨论 | 第58-61页 |
2.4.1 土壤溶液理化性质与土壤固相铜溶解释放的影响 | 第58-59页 |
2.4.2 铜沿土壤溶液纵向迁移的根际微域调控作用 | 第59-60页 |
2.4.3 硫肥对铜沿土壤溶液胶体颗粒迁移的影响机制 | 第60-61页 |
2.5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三章 水稻根际土壤铜形态转化的硫肥调控作用与机制 | 第63-87页 |
3.1 引言 | 第63-6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4-68页 |
3.2.1 供试土壤 | 第64页 |
3.2.2 水稻植株培养 | 第64-65页 |
3.2.3 理化性质监测与样品采集 | 第65页 |
3.2.4 样品分析 | 第65-68页 |
3.2.5 数据分析 | 第6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8-82页 |
3.3.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规律 | 第68-70页 |
3.3.2 土壤总铜及有效态含量分析 | 第70-73页 |
3.3.3 土壤无机硫形态分析 | 第73-75页 |
3.3.4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分析 | 第75-76页 |
3.3.5 铜的XANES分析 | 第76-79页 |
3.3.6 硫的XANES分析 | 第79-82页 |
3.4 讨论 | 第82-85页 |
3.4.1 水稻全生育期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及硫肥的影响 | 第82-83页 |
3.4.2 硫肥施加对土壤铜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第83-84页 |
3.4.3 水稻根际土壤硫形态转化的过程与机制 | 第84-85页 |
3.5 小结 | 第85-87页 |
第四章 硫肥对水稻根表胶膜形成及根系铜吸收累积的影响 | 第87-106页 |
4.1 引言 | 第87-8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88-91页 |
4.2.1 供试土壤与实验设计 | 第88页 |
4.2.2 水稻植株培养与样品采集 | 第88页 |
4.2.3 样品分析 | 第88-90页 |
4.2.4 数据分析 | 第90-9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91-101页 |
4.3.1 水稻不同组织铜含量 | 第91页 |
4.3.2 根表胶膜元素含量 | 第91-93页 |
4.3.3 水稻根表胶膜元素组成与分布 | 第93-98页 |
4.3.4 根际土壤铜生物有效性及化学形态 | 第98-101页 |
4.4 讨论 | 第101-104页 |
4.4.1 硫对水稻根表胶膜形成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4.4.2 水稻根表胶膜形成及其对根系铜吸收的作用 | 第102-103页 |
4.4.3 硫对根际土壤铜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4.5 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五章 硫肥调控水稻植株中铜迁移转化的机制探究 | 第106-126页 |
5.1 引言 | 第106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9页 |
5.2.1 供试土壤与实验设计 | 第106-107页 |
5.2.2 水稻植株培养与样品采集 | 第107页 |
5.2.3 样品分析 | 第107-109页 |
5.2.4 数据分析 | 第10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109-121页 |
5.3.1 水稻生物量及籽粒产量 | 第109-110页 |
5.3.2 不同组织中铜硫含量 | 第110-112页 |
5.3.3 植株组织中谷胱甘肽含量 | 第112-113页 |
5.3.4 植株不同组织硫的XANES | 第113-115页 |
5.3.5 植株不同组织铜的XANES | 第115-118页 |
5.3.6 水稻谷壳和籽粒细胞中铜的分布 | 第118-121页 |
5.4 讨论 | 第121-124页 |
5.4.1 硫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5.4.2 硫肥对铜在水稻植株中分布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5.4.3 水稻植株铜硫迁移转化交互作用分子机制 | 第123-124页 |
5.5 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126-13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26-128页 |
6.1.1 硫肥对土壤溶液铜迁移转化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 第126页 |
6.1.2 水稻根际土壤铜形态转化的硫肥调控作用与机制 | 第126-127页 |
6.1.3 硫肥对水稻根表胶膜形成及根系铜吸收累积的影响 | 第127页 |
6.1.4 硫肥调控水稻植株中铜迁移转化的机制探究 | 第127-128页 |
6.2 创新点 | 第128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51页 |
图索引 | 第151-153页 |
表索引 | 第153-154页 |
作者简历及主要学术成果 | 第154-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