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40页 |
1.1 植物硅素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1.1 硅的吸收、转运和积累 | 第16-17页 |
1.1.2 植物吸收硅的分子机理研究 | 第17-20页 |
1.1.3 硅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 第20-21页 |
1.2 植硅体的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1.2.1 植硅体的化学组成及形态特征 | 第21-23页 |
1.2.2 植硅体闭蓄有机碳的过程 | 第23-24页 |
1.2.3 植硅体碳汇在全球土壤碳汇中的重要作用 | 第24-25页 |
1.3 硅同位素研究进展 | 第25-33页 |
1.3.1 硅稳定同位素 | 第25-26页 |
1.3.2 硅稳定同位素测试方法 | 第26-27页 |
1.3.3 生物硅同位素分馏模型 | 第27-30页 |
1.3.4 生物硅同位素分馏研究现状 | 第30-33页 |
1.4 硅稳定同位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第33-36页 |
1.4.1 硅稳定同位素的陆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第33-34页 |
1.4.2 人类活动对陆地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 第34-36页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36-40页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6-38页 |
1.5.2 科学问题与论文框架 | 第38-40页 |
第2章 不同吸硅类型植物硅同位素分馏 | 第40-6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41-42页 |
2.1.2 样品处理与测试 | 第42-44页 |
2.1.3 数据分析 | 第4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2.2.1 生物量与硅含量 | 第44-48页 |
2.2.2 硅同位素组成 | 第48页 |
2.2.3 土壤硅含量和硅同位素组成 | 第48-51页 |
2.3 讨论 | 第51-60页 |
2.3.1 不同吸硅类型植物体内硅同位素组成 | 第51-53页 |
2.3.2 不同地区土壤样品硅同位素组成 | 第53-54页 |
2.3.3 根部吸收硅时产生的硅同位素分馏 | 第54-56页 |
2.3.4 不同吸硅类型植物硅同位素分馏模型 | 第56-58页 |
2.3.5 植物-土壤体系硅同位素分馏 | 第58-60页 |
2.3.6 试验结果的应用 | 第60页 |
2.4 小结 | 第60-62页 |
第3章 水稻和黄瓜植株硅同位素分馏 | 第62-8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6页 |
3.1.1 试验设计 | 第63-65页 |
3.1.2 样品处理与测试 | 第65-66页 |
3.1.3 数据分析 | 第6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3页 |
3.2.1 生长前期(36 d)水稻和黄瓜生物量与硅含量 | 第66-67页 |
3.2.2 成熟期水稻和黄瓜生物量与硅含量 | 第67-70页 |
3.2.3 生长前期(36 d)水稻和黄瓜硅同位素组成 | 第70页 |
3.2.4 成熟期水稻和黄瓜硅同位素组成 | 第70-73页 |
3.3 讨论 | 第73-78页 |
3.3.1 生长前期(36 d)水稻和黄瓜体内硅同位素分馏 | 第73-74页 |
3.3.2 成熟期水稻和黄瓜体内硅同位素分馏 | 第74-76页 |
3.3.3 成熟期水稻和黄瓜硅同位素分馏模型 | 第76-78页 |
3.3.4 试验结果的应用 | 第78页 |
3.4 小结 | 第78-80页 |
第4章 水稻和黄瓜与营养液之间硅同位素分馏 | 第80-9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1页 |
4.1.1 试验设计 | 第80页 |
4.1.2 样品处理与测试 | 第80-81页 |
4.1.3 数据分析 | 第8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81-83页 |
4.2.1 水稻和黄瓜生长前期(36 d)营养液硅含量和硅同位素组成 | 第81-82页 |
4.2.2 水稻和黄瓜成熟期营养液硅含量和硅同位素组成 | 第82-83页 |
4.3 讨论 | 第83-90页 |
4.3.1 生长前期(36 d)水稻和黄瓜与营养液之间硅同位素分馏 | 第83-85页 |
4.3.2 成熟期水稻和黄瓜与营养液之间硅同位素分馏 | 第85-87页 |
4.3.3 试验结果的应用 | 第87-90页 |
4.4 小结 | 第90-92页 |
第5章 水稻硅吸收机制与硅同位素分馏 | 第92-10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92-94页 |
5.1.1 试验设计 | 第92-93页 |
5.1.2 样品处理与测试 | 第93页 |
5.1.3 数据分析 | 第93-94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94-96页 |
5.2.1 生物量与硅含量 | 第94页 |
5.2.2 硅同位素组成 | 第94-96页 |
5.3 讨论 | 第96-101页 |
5.3.1 低温和代谢抑制剂处理条件下水稻幼苗体内硅同位素组成 | 第96-99页 |
5.3.2 水稻幼苗硅同位素分馏模型 | 第99-101页 |
5.3.3 试验结果的应用 | 第101页 |
5.4 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02-108页 |
6.1 全文讨论和总结 | 第102-104页 |
6.2 本论文创新点 | 第104-105页 |
6.3 存在不足之处及未来工作展望 | 第105-108页 |
6.3.1 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105页 |
6.3.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105-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4页 |
作者简介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