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SNARC效应的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数字-空间编码的研究概述第14-18页
    1. 数字-空间编码的证据:SNARC效应研究第15-16页
    2. 数字-空间编码的证据:数字线估计研究第16-18页
第二章 SNARC效应研究综述第18-41页
    1. SNARC效应的普遍性研究第18-24页
        1.1 不同刺激材料中的SNARC效应第19-24页
        1.2 不同研究领域的SNARC效应第24页
    2. SNARC效应的灵活性研究第24-28页
        2.1 文化对SNARC效应的影响第25页
        2.2 空间方向对SNARC效应的影响第25-26页
        2.3 实验情境对SNARC效应的影响第26-28页
    3. SNARC效应的具身研究第28-32页
        3.1 身体姿势对SNARC效应的影响第28-29页
        3.2 手指数数的顺序对SNARC效应的影响第29-30页
        3.3 身体运动对SNARC效应的影响第30-32页
    4. SNARC效应的相关理论第32-41页
        4.1 心理数字线(mental number line)第32-33页
        4.2 心理数字地图(mental number map)第33-34页
        4.3 双路线(Dual-Route Architecture)和计算模型(Computational Model)第34-35页
        4.4 极性对应解释(Polarity Correspondence Account)第35-37页
        4.5 视觉-空间和言语-空间的双编码解释(Visuospatial Coding and Verbal-Spatial Coding)第37-38页
        4.6 具身认知理论(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第38-41页
第三章 SNARC效应的言语-空间编码研究第41-46页
    1. SNARC效应言语-空间编码的研究进展第41-43页
    2. SNARC言语-空间编码研究的方法第43-46页
        2.1 大小比较法变式—含有言语-空间信息的大小比较任务范式第43-45页
        2.2 言语-空间大小比较法任务的统计方法第45-46页
第四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案第46-53页
    1. 问题的提出第46-51页
    2. 研究方案第51-53页
第五章 SNARC效应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机制实验研究第53-132页
    实验1 SNARC效应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的符号与空间依赖性第53-70页
        1. 实验1a第53-62页
        2. 实验1b第62-70页
    实验2 SNARC效应言语-空间编码的任务依赖性第70-85页
        1. 实验2a第71-77页
        2. 实验2b第77-85页
    实验3 SNARC效应的经典大小比较任务第85-99页
        1. 实验3a第86-93页
        2. 实验3b第93-99页
    实验4 SNARC效应言语-空间编码的空间参照依赖性第99-108页
        1. 研究目的第101页
        2. 研究方法第101-103页
        3.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103-107页
        4. 讨论第107-108页
    实验5 SNARC效应言语-空间编码的极性依赖性第108-122页
        1. 实验5a第109-115页
        2. 实验5b第115-122页
    实验6 SNARC效应言语-空间编码的文化依赖性第122-132页
        1. 研究目的第123页
        2. 研究方法第123-125页
        3.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125-130页
        4. 讨论第130-132页
第六章 总讨论与研究展望第132-145页
    1. 总讨论第132-142页
        1.1 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是SNARC效应产生的原因之一第135-136页
        1.2 SNARC效应的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存在一定的灵活性第136-140页
        1.3 需要以"数字认知的层级理论"为研究框架来解释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双编码的加工机制第140-142页
    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142-143页
        2.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42页
        2.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142-143页
    3. 研究展望第143-145页
第七章 结论第145-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63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63-165页
    1. 作者简历第163页
    2.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及奖励第163-165页
后记第165-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知到行:3-5岁儿童的贡献分配公平原则早期发展及影响因素
下一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主体发展干预研究--文化心理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