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1.1.1 新的时代背景的要求 | 第11页 |
1.1.2 创新创业教育自身改革深化的要求 | 第11-12页 |
1.1.3 高校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要求:主体性高速发展期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3.1 国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情况的基本概况 | 第13-16页 |
1.3.2 国内创新创业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3 学生主体性研究的基本概况 | 第18-19页 |
1.3.4 评价 | 第19-20页 |
1.4 重要概念的定义与内涵 | 第20-21页 |
1.4.1 创新教育 | 第20页 |
1.4.2 创业教育 | 第20页 |
1.4.3 创新创业教育 | 第20-21页 |
1.4.4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 第21页 |
1.4.5 学生主体性 | 第21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21页 |
1.5.2 问卷调查法 | 第21-22页 |
1.5.3 访谈法 | 第22页 |
1.6 研究流程图 | 第22-23页 |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主体性 | 第23-31页 |
2.1 主体性与高校学生主体性 | 第23-24页 |
2.1.1 主体性内涵 | 第23页 |
2.1.2 高校学生主体性 | 第23-24页 |
2.2 主体性教育理论 | 第24-25页 |
2.2.1 教育具有主体性 | 第24-25页 |
2.2.2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 | 第25页 |
2.2.3 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关系 | 第25页 |
2.3 教育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机制 | 第25-26页 |
2.4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 | 第26-31页 |
2.4.1 发展学生主体性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 第26-27页 |
2.4.2 学生主体性发展水平低的现状阻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 第27-31页 |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性分析—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 | 第31-47页 |
3.1 问卷的编制 | 第31-32页 |
3.2 问卷的结果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失落 | 第32-39页 |
3.2.1 学生自主性的发展 | 第32-35页 |
3.2.2 学生能动性的发展 | 第35-37页 |
3.2.3 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 第37-39页 |
3.3 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39-47页 |
3.3.1 教育理念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2 传统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 | 第40-42页 |
3.3.3 家庭背景的影响 | 第42页 |
3.3.4 学科背景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5 教学评价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6 教学方式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7 师生关系的影响 | 第45页 |
3.3.8 课程体系的影响 | 第45-47页 |
4 对策与建议—完善的课程体系的建立 | 第47-58页 |
4.1 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几点认识 | 第47-50页 |
4.1.1 根据不同学生群体设置不同课程 | 第47-48页 |
4.1.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 | 第48页 |
4.1.3 提供多样的课程类型 | 第48-50页 |
4.2 美国创业型大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借鉴 | 第50-56页 |
4.2.1 教育理念 | 第51页 |
4.2.2 课程体系 | 第51-54页 |
4.2.3 课程特点—基于学生主体性视角的分析与比较 | 第54-56页 |
4.3 其他建议 | 第56-58页 |
4.3.1 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学分 | 第56页 |
4.3.2 重视公选课和实践课程在评奖评优中的作用 | 第56-58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A | 第64-66页 |
附录B | 第66-70页 |
附录C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