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2-14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本论文的预期 | 第17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1.3.1 认证(Accreditation)和专业认证 | 第17-18页 |
1.3.2 高等工程教育认证 | 第18页 |
1.3.3 认证制度 | 第18-19页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建立和影响 | 第20-29页 |
2.1 建立背景 | 第20-23页 |
2.1.1 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对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影响 | 第20-21页 |
2.1.2 美英等国的实践表明建立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时代趋势 | 第21-22页 |
2.1.3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需要建立相应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 | 第22-23页 |
2.2 建立过程 | 第23-26页 |
2.2.1 初步建立阶段:从VDI到ASIIN | 第23-24页 |
2.2.2 国际接轨阶段:从《华盛顿协议》到EUR-ACE体系 | 第24-26页 |
2.2.3 大规模实施阶段:从德国本土到其他各国 | 第26页 |
2.3 重要影响 | 第26-29页 |
2.3.1 对德国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2 对欧洲的影响 | 第27页 |
2.3.3 对世界的影响 | 第27-29页 |
3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构成 | 第29-42页 |
3.1 认证制度的目标系统 | 第29-30页 |
3.2 认证制度的组织系统 | 第30-32页 |
3.3 认证制度的规范系统 | 第32-39页 |
3.3.1 认证标准 | 第32-38页 |
3.3.2 认证程序 | 第38-39页 |
3.4 认证制度的保障系统 | 第39-41页 |
3.4.1 制度内的监督机制 | 第39-40页 |
3.4.2 财政保障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实践——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 | 第42-54页 |
4.1 上海理工大学工程教育及认证概况 | 第42-44页 |
4.1.1 上海理工大学工程教育 | 第42-43页 |
4.1.2 上海理工大学工程教育认证 | 第43-44页 |
4.2 上海理工大学的认证过程 | 第44-51页 |
4.2.1 认证指导下的工程教育专业深度改革过程 | 第45-49页 |
4.2.2 引入认证后质量保障与提升过程 | 第49-51页 |
4.3 上海理工大学引入ASIIN认证的影响分析 | 第51-53页 |
4.3.1 提高了毕业文凭的含金量,拓宽了毕业生就业途径 | 第51页 |
4.3.2 推动了工程教育深度改革,教育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 | 第51-52页 |
4.3.3 对推进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与国际接轨有先行先试的示范意义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对德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剖析 | 第54-61页 |
5.1 第四代评价理论与工程教育认证 | 第54-55页 |
5.2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主要特征 | 第55-59页 |
5.2.1 共同构建与全面参与:利益相关者协调互动的认证模式 | 第55-57页 |
5.2.2 平等协商与全体认同:自评与公开相结合的认证程序 | 第57-58页 |
5.2.3 价值多元:多样性、一体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认证标准 | 第58-59页 |
5.2.4 规范与权威: "双认证"体系 | 第59页 |
5.3 主要不足分析 | 第59-61页 |
5.3.1 追求国际接轨之"兼容"而失传统之"特色" | 第59-60页 |
5.3.2 认证标准一成不变,灵活性和弹性相对不足 | 第60-61页 |
6 启示与建议 | 第61-64页 |
6.1 三点启示 | 第61-62页 |
6.1.1 认证制度是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提升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 | 第61页 |
6.1.2 一套好的专业认证制度应当符合国际规范并具备"可移植性" | 第61-62页 |
6.1.3 认证制度要有全员参与的民主性和共同构建的公平性 | 第62页 |
6.2 两点建议 | 第62-64页 |
6.2.1 国家:要坚持认证的"制度文化自信" | 第62-63页 |
6.2.2 高校:要把认证的外部压力内化为对工程教育质量的自觉追求 | 第63-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附录 | 第73页 |